第二十章 星耀銀河(最終篇)(第2/5頁)



“在戰爭中,他那不擇一切手段奪取勝利的做法,曾經遭到了後世的詬病。聯盟中最負盛名的代號‘南十字星’的暗殺組織,也是由海因一手建立的——在這個恐怖組織的策劃下,軍事帝國先後失去了三位舉足輕重的領導層人物,包括當時帝國第二號人物、國務卿馬格林上將。”

“然而,盡管總督的性格中存在著陰影,就算他守護太陽系人民的初衷值得懷疑,但他的一生,確確實實是為了國家和民族而燃燒殆盡的。

“據當年斐迪亞斯身邊的侍衛官阿爾培回憶,在引爆自己的旗艦、打開核爆反應鏈的時候,海因最後一次和帝國元帥進行了對話。一反平日嚴肅冷漠的為人,在把手伸向起爆按鈕的時候,聯盟總督一生中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

“‘我的人生就要謝幕了,怎麽,不來點掌聲嗎,斐迪亞斯?’最後一刻,32歲的總督在屏幕那邊對帝國元帥說,一向波瀾不驚的臉上居然有淡淡的笑容。”

“在一光年外的旗艦指揮室內,斐迪亞斯元帥揚眉看著一生中最強的敵手、站起身,緩緩鼓掌——在掌聲響起的時候,海因摁下了核爆按鈕,刺眼的白光隨即湮沒了總督微笑的臉,驚人的爆炸在連鎖式的反應作用下向周圍迅速擴散,包圍聯盟艦隊的帝國部隊根本來不及撤退,整個第四、第九、第十一軍團在瞬間被駭人的爆炸摧毀!”

“‘海因,算你厲害……’這是侍衛官聽到的元帥的唯一一句評語——此後,斐迪亞斯再也沒有對這個最強敵手發出過任何的議論。

“然而,幾十年後回顧歷史時,大家才清楚地發現、從那以後,帝國元帥人生就開始荒蕪了——那正是2年後斐迪亞斯忽然掛冠而去的序曲。”

——《愛梅小劄-星耀銀河篇》

以上那一段膾炙人口的評論,就摘自於兩年以後蒙特西夫人推出的第二部作品:《愛梅小劄》——由於文章只是對於歷史的個人評論,所以帶著很強的個人感情色彩。

也許因為作者同那個紅發少女的私人感情,必然將影響到她對於歷史事件的客觀態度,為了史書的公正性起見,她才把這些話寫在了以非正式的私人筆記中。

“黛絲死的時候是24歲,正是鮮花般盛開的年華。那一年,比夏-馮-斐迪亞斯元帥30歲,米格爾-海因則為29歲——也都是正值顛峰的時期。

“然而,在黛死後的五十多年來,我一直在想:在那兩個大人物當時的心裏、我那個紅發的好友究竟是什麽樣的地位呢?”

“帝國元帥的心思反而比較容易懂,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裏、身邊的任何人都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他與以往的不同。所以,也很容易地解開了斐迪亞斯為什麽會在失蹤後死亡在海特拉華的謎——以叛逆‘戰神’著稱的元帥,其實是一直對這個‘楷模’有著不可名狀的復雜感受。他一生都想著要超越狄士雷利,卻不知不覺地反而站到了戰神的陰影裏。

“在黛絲慘死後,元帥本身也猝然發現了這一點吧?所以才會獨自駕駛著極光太空梭千裏迢迢地去拜訪戰神的故鄉。

“然而,在海特拉華的遇刺,反而成了這個一生輝煌的軍人生命中灰色諷刺的結尾!

“歷史總是在令人哭笑不得地重復:與卡爾-狄士雷利一樣,斐迪亞斯永遠失去了唯一的戀人;與卡爾-狄士雷利一樣,他在權力的顛峰出人意料地抽身急退;甚至與狄士雷利一樣,在海特拉華星球被太陽系的遺民刺殺!!

“如果斐迪亞斯事後還能說話,一定會苦笑著說:‘怎麽又是和那個該死的卡爾一樣的死法?’——然而,歷史的車輪就這樣無情地從他身上碾過去了。

“據當時現場的目擊者聲稱:在發覺身邊的女子攜帶了人體炸彈後,帝國元帥應該有機會在瞬間把刺客推開的——這樣存活的幾率一定是會大得多。然而,所有的目擊者均一致做證,在刺客宣稱是為海因總督報仇而來、並引爆體內炸彈時,當時的斐迪亞斯卻遲疑了一下——正是那一刹間的猶豫,要了軍事天才的命!

“50年後,在解凍的絕密档案中,我查找到了當時刺殺帝國元帥的女刺客的資料——然而讓我震驚的是:那個整過容以接近斐迪亞斯的刺客,居然有著和黛絲酷似的平凡的臉。

“一刹間,一個念頭從心底升起——

“第三任帝國元帥不是被刺殺的!是他自己選擇了死亡而已吧?……同樣是自由自在、出於本心的選擇!他恐怕實在已無法在這個空無一人的銀河裏多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