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意外攔截(第3/6頁)

荊軻不解道:“那是為何?”

唐儉神色一振,沉聲道:“唐某只為先生而來。”

荊軻深吸口氣,嘆道:“唐大夫所言,實在令荊軻大感不解,還請大夫明言!”

唐儉微微一笑,道:“在回答專使大人之前,唐某先有一問,不知專使大人此行遠赴秦國,所為何事?”

荊軻坦然道:“奉大王和太子之命,入朝覲見秦王。”唐儉冷聲道:“入朝須獻厚禮,不知專使所獻何物?”

荊軻不明白唐儉言下之意,兀自不改神色,坦然相告:“燕國督亢地圖和秦國大將樊於期的項上人頭。”

唐儉忽改神色,傲然道:“當真如此!唐某起初還不願盡信,以為必是傳言有誤,萬萬意想不到貴國真有如此令人不齒之舉!可嘆啊可嘆!”

荊軻微微皺眉道:“唐大夫何處此言?”

唐儉凜然道:“樊於期將軍精通兵法,久經沙場,有他為燕國訓練士卒、教習兵法,原是燕國之大幸;只可惜燕王只為逢迎惡賊,諂媚小人,不惜獻上此等忠義之士的項上人頭為禮,卑躬屈膝,莫此為甚,豈不令天下人寒心恥笑?況且以燕國令之貧弱,僅余督亢之地物產豐饒,百姓富足,可謂是國之命脈、民之仰賴,如今居然要將這等重地拱手獻與秦國,猶如送羊入虎口,縱然此時能避過秦國大軍壓境之禍,燕國亦永無中興之日矣!”

聽得唐儉一番慷慨陳詞,荊軻不由得神色黯然,片刻無言以對。

唐儉繼續說道:“更令人可慮者,秦國唾手而得督亢之地,實力大增,如猛虎添翼,日後必然更加難以馴服。以專使之高才,難道竟也看不出此舉實乃一記大大的敗招嗎?大錯特錯!大錯特錯!”

荊軻開始明白唐儉的意思了,反問道:“那依大夫之見呢?”

唐儉昂然道:“惟今之計,只有聯合齊、楚、魏、燕四國,重拾當年蘇秦‘合縱 ’之計,群策群力,以四國之力合擊秦之一國,方能遏制嬴政吞並六國的野心,貴國也才能逃脫亡國滅族之難!”

荊軻微微苦笑,他當然明白唐儉說的自有道理,但卻是知易行難。首先是如今韓、趙兩國已然滅亡,四國合縱實力大減;再者,放眼當下各國局勢,可謂形同一盤散沙。君王不思進取,貴族驕奢淫逸,又有幾人能像唐儉這般目光深遠?加以秦王早已思慮及此,不斷派出大批細作遊移各國居中挑撥離間,令各國彼此爭鬥,早已未戰先敗——連手抗秦最大的難題莫過於此。

荊軻嘆了一口氣,接著道:“唐大夫所言雖然有理,然則事以至此,遠水就不及進火,燕國除了獻上厚禮,尚有何為?”

唐儉搖頭道:“專使大人若回轉車馬,拒絕獻上督亢地圖,事尚可為。否則,天下從此多難矣。”

荊軻苦笑道:“唐大夫是讓荊某違抗王命,中途而返?”

唐儉毫不考慮道:“正是。”

荊軻斷然道:“恕荊軻斷難從命!此事關系何等重大,荊軻未奉王命,怎可中途而返?如此置大王於何地?置燕國於何地?”

荊軻心中明白,在謀劃了這麽長久的時間,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價之後,如今是絕無退路可行了。當然,這其中的秘密,又怎能泄露予人?

一聽此言,不獨唐儉變色,連他身後的大漢和飛廉等人也無不怫然作色。

唐儉深深吸了一口氣,道:“既然如此,那麽唐某只有將專使大人一行強行拿下,送交燕王了。總之楚國是決不能容許督亢之地落入秦王手中的。”說完,他雙掌一拍,從他身後的樹林中立刻擁出一群執戈武士。

“是長戈戰士,眾人快退!”遊歷六國、見多識廣的衛莊一眼就認出這些手執長戈的藍衣武士乃是楚國軍隊中最精銳的“長戈戰士”。看來唐儉是有備而來,絕不容許荊軻去見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