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未成報國慚書劍(第4/4頁)

楊繼盛更是驚喜:“不知究竟是誰為楊家向皇上剖明苦衷?”

黃衣使者俯身到楊繼盛耳邊,低聲道:“便是公主!永樂公主!晚輩說老大人朝中有人好做官,可沒有妄言吧?”

楊繼盛卻有些詫異,公主怎會對楊逸之有如此好感?楊逸之也有些莫名其妙。黃衣使者道:“倭寇犯我中華,保家衛國,乃是大義,想必令郎不會推卻。”

楊逸之的目中滿是遲疑,擡頭,只見老父那殷切的雙眼。顯然,只要自己答應,便可恢復父子之情。老父一生耿直,於忠孝兩字看的極重。而自己卻於這兩個字,最是欠缺。不由得輕輕點了點頭。

楊繼盛目中露出一絲欣然之色。養子十余載,總算是有一點欣慰。

黃衣使者道:“經過吳越王之變,朝中兵員已極為匱乏。世兄雖然做了天下兵馬大元帥,但手中實無多少兵權。好在世兄乃是武林盟主,就請即刻回去,召集天下武林豪傑,會於浙江,共同抵抗倭寇。小弟有確切的情報,倭寇已大舉集結,不日即將入侵中原。本朝兵力空虛,勢不能擋。差一些便是亡國之禍。只有世兄將這些武林高手集結起來,才能抵擋。此乃民族大義,想必那些人也不會不答應。”

楊逸之輕輕點頭。武林中人,雖然不服朝廷節制,但於國家之義卻看得極重。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倭寇既然傾巢而出,召集義兵倒也情有可原。當今皇上一直對武林中人有偏見,借著這次靖寇之舉,也可以讓皇上對武林改觀。自己這個武林盟主也總算做了點事情。

黃衣使者臉色一沉,森然道:“皇上的意思,是說等殺盡倭寇之後,這些武林人士,也不用回去了。”

楊逸之大吃一驚,黃衣使者冷冷道:“國家無兵,這些武林人士向來桀驁不馴,皇上早就當他們是心腹大患。這次國家有難,不得不倚重他們。等到功成之時,慶功宴兩位大人就不用參加了。”

他笑了笑,拱手道:“到時候小弟是要叫世兄侯爺還是駙馬爺,都還未知呢。”

楊逸之厲聲道:“我豈能為此不仁不義之事?”

黃衣使者淡淡道:“皇上有旨,楊逸之若不從,立即以叛國罪處理。楊家滿門……斬!”

楊逸之一窒。

他可以對抗任何一位高手,但卻無法對抗社稷。如果他被定為叛國罪,青史之上,楊家永為反叛。

那是老父永遠都無法背負的罪孽。

他偷眼看向老父,楊繼盛面色如鐵。

黃衣使者緩緩道:“草莽之中,能有什麽好人?打家劫舍,以力為強。皇上答應他們,死後全封他們為功臣烈士,好好撫養他們的子女。楊世兄,你要知道,朝中之人看你們武林,始終覺得是只毒瘤啊。”

楊逸之忍不住將目光轉向老父。楊繼盛的目光竟不忍再看他,急忙轉首。

但那一瞬間眼神中的冷淡,卻讓他深深認識到,這種理念上的差異,是永遠都不可更改的。

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中間隔著的,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一邊是貪官酷吏,一邊是惡徒暴民。

如果沒有了武林,也許天下的確會太平一些。官老爺會放心一些。鞭子揮起的時候,不會被一只有力的手擎住。國家法度,也會更加威嚴。

但,這些人全都該死嗎?

如此,成全了忠孝,卻將節義置於何地?

楊逸之的笑容有些苦澀,緩緩跪倒在楊繼盛面前。

“父親大人,這就是您一直以來的心願麽?”

楊繼盛嘆息一聲。

這是他的心願麽?這就是他一直以來對兒子的期盼麽?

光耀門楣,忠君報國,這是青史最鼎盛的榮耀,是簪纓冠冕的輝煌裝飾,亦是君對臣、父對子最大的期望。

楊繼盛看著楊逸之。雖然父子已多年未曾相認,他亦知道,無論這個要求多麽困難,他必不會拒絕。

因為這是自己第一次求他。亦將成為他對自己最深隆的回報。是他的骨,他的血,對誕生他的骨,他的血的最虔誠的奉獻。

楊繼盛一聲長嘆,極輕的點了點頭。

楊逸之默默,良久,他擡起頭,清明如月的臉上浮起一抹淡淡的笑容:

“如此,爹爹,我會為你封侯。”

然後他走出營帳,不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