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章 東佛絕學(第4/9頁)

“他的那片土地沒有受到災害。”這是方世俊的話。

宇文雷笑道:“看起來是如此,可是成千上萬的災民擁集到他的土地上,水退之後,那些人如若無力歸去,流連在他的田莊上,他的田莊別說有進項了,恐怕還得貼出糧食去養他們,否則饑生盜心,人餓急了,什麽事情都敢做,嘯聚為寇,鬧將起來,首先遭殃的就是他的佃戶,無法在那兒安居,就沒有辦法為他去耕作,縱有良田,還不是等於一片荒土,所以他拿出這一百萬兩銀子來,等於是救自己的財產……”

“那……也沒什麽不對。”

“可是他卻不該假賑災之名,兩淮受災的人都那麽多,他指定賑濟的地區,一定要在淮陰,就是居心有私。”

“他說災民太多,他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從桑梓著手看來近乎自私,但是此舉能激發其他災區的富戶起而效尤解囊,就收益宏效了。”

“當然是收益宏效了,因為他根本沒有損失,反而能有收益。”

這下子連南宮俊也不懂了,忍不住問道:“宇文大當家的,他為保全本身的財產,賑濟災民,倒還可一說,至於還有收益,就叫人不懂了。”

宇文雷道:“他在淮陰一帶,設有糧號,布帛綢緞行,生意都做得很大,存貨也很充足,如果要賑災民,衣服、糧量是最實惠的東西,他大可以就近撥出大批的布帛、糧食去賑濟,不是更實惠,為什麽還要遠巴巴地運銀兩到那兒去發放呢?”

大家都不懂,只覺得他的話蠻有道理。

宇文雷又道:“運了銀子,那些人還是要就近向他的布行、糧行裏買東西,銀子並沒有流散出去,他依然收了回來。”

南宮俊這下可懂了,想想笑笑道:“就算他把銀子賺了回來,也還是他自己的銀子,可是他卻要拿出糧食、布帛來賣給人家,這算什麽收益呢?”

宇文雷道:“表面上是看不出,但是他的生意做得很多,保住了那些災民,等水一退,那些災民就要回去重建家園,勢必要向他的磚瓦窯買磚瓦來蓋房子,向他的木行買木材,沒有銀子略有家私的人,就會把帶走的細軟珠寶廉價地賣給他的珠寶號、銀樓當鋪,什麽都沒有的人,就會高利向他的錢莊借取銀錢,然後逐年分還,替他拼命苦幹。十多年以來,兩淮發生兩次大水,他不知居間得了多少好處。”

方世俊道:“不對,據我所知,他做了二十年的官,家產反而有減無增,這怎麽會有好處呢?”

宇文雷道:“我調查得比你清楚,他賣了些田地,是不錯的,可是卻開設了多少家各種行號,他把固定入息的田產,改變成可圖大利的生意,你們只看見他賣田,卻沒有去查查他的賬本,賺了多少金銀。”

方世俊道:“不對,他若是有錢,為什麽又要變賣珠寶珍玩古董才能湊足這一筆賑款呢?”

宇文雷大笑道:“他哪兒來的珠寶古玩?還不是上次水災時用廉價收買進來的,然後又利用發賑的借口,在金陵大倡善舉,使那些珠寶賣了個好價錢,誰都不便殺他的價……”

方世俊道:“這話不能隨便亂說,要有證據的。”

字文雷道:“當然有,他賣給王百萬四姨太的那一對珠花,賣了五萬兩銀子,卻是五年前以五百兩銀子從一家逃難的災戶買來的。”

南宮俊道:“明珠無價,若是在亂世,很可能賣五升米都沒有人肯要,劉鳳鳴即使真的居此圖利,也無可厚非,那是他的看法深,腦筋動得靈活,會做生意而已,縱然有所獲利,也是他應得的。”

東方倩卻不以為然地說道:“他利用人家的災難而發財,太可悲了,怎麽是應該的?”

南宮俊看了她一眼,道:“那場水災可不是他造成的,他這麽做,雖然居間得到不少好處,卻也因此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

宇文雷笑笑道:“我們並沒有說劉老兒為富不仁,他的腦筋不錯,而且比那些不拔一毛的人好得多,他懂得如何用錢,更懂得如何去賺錢,是一把理財的好手,所以誰要動這位老太爺,我第一個就不同意,我們橫江弟兄也會盡力保護他……”

方世俊忍不住地說道:“宇文大當家的,你既然如此說,就不該對那批鏢銀下手。”

字文雷道:“這是兩碼子事兒,我希望劉老兒長命百歲,就是因為他有錢,而且看得開,想得遠,不會視錢如命,丟了這百萬兩銀子,不會急掉他那條老命,而且我說了那麽多理由,也告訴各位,他一定還會再拿出去的,這樣,才能把他失去的一百萬兩賺回來,在下言盡於此,告辭了。”

他泰然地拱拱手,招呼他的手下走出酒樓,大家似乎都為他的言詞所動,沒有人再攔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