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第2/22頁)

霍小玉道:“要依我的話,應該是才能相同的話,選乙而不擇甲,賄賂而求,其品自分。”

李益一笑道:“這樣一來,你就會犯了我大伯同樣的毛病,他本來也是以此來分清濁的,別人知道他這個脾氣後,甲冒乙之名,送了一份厚禮給他,結果他就派了甲,事後知道了,啼笑皆非,才變得圓通一點,與其孤介而為小人所賺,倒不如圓通而求事之所宜了。”

霍小玉嘆道:“真想不到官場中還有這麽多的曲折!”

李益道:“是的,聖人立教時以清正廉明為選牧之不,在那個時候是行得通的,因為那時的國土小,諸侯分立,大小計及千國萬邦,一舉一動,國人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現在卻不同,天下一統,朝廷有四海而撫億兆之民,用人唯才,不能純以品德為繩,如果每個人都像允明那樣固執,不見得就能把國家治理好。”

霍小玉搖搖頭道:“我實在不懂,你也別跟我談那些道理了,今天還在那兒耽了這麽久?”

“到東宮太子府去了一趟。”

霍小玉睜大了眼睛,李益含笑把今夜的情形說了一遍,霍小玉搖頭道:“十郎,你這就不對了,好端端的出這個主意幹嗎?你也不是要靠這個邀寵呀!”

李益道:“當時我是一時高興,但看到太子那種驚喜之態度,我很後悔,所以我把侍讀之議力拒了。”

“可是太子還是會召你去的,長此以往,為人參奏一本,說你導儲君狎遊,那可太不上算了。”

李益笑道:“我真要借此而顯,自然會把各方面都敷衍得很好,可是我卻不想用這途徑求達。”

“是呀!我是知道你為人的,才替你擔心,換了別人,一定巴不得有這個機會呢,可是以後太子來召,你又不能推辭,那又該怎麽好呢?”

“沒什麽,我已經托了郭威,叫他及早設法,幫我找個外缺放出去,越遠越好!”

霍小玉一怔道:“那又為什麽呢?”

“讓太子知道,我今天那樣做非為邀寵。”

霍小玉嘆了口氣:“早知如此,你去年就出去了,何必又苦等這一年呢?”

李益道:“這不同,去年出去,我只是默默無聞的一個窮進士,不知道要到那一天才能爬到個像樣的位子,今年我出去,已經留在帝心了,隨便找個地方,待上兩三年,等新君登位,我就可以風風光光地征召回京,那時候的李十郎就是長安新貴了。”

“你這麽有把握?”

“當然了!聖上的聖躬一直不寧,就是不出什麽事,也必然會遜位而禪,做太上皇以靜養天年目前只是讓太子熟知一下政事而已。”

“一定會調你回來嗎?”

“不會有問題的,新君最倚重的就是郭家兄弟跟秦朗,而這三個人,都是我的知己,何況今宵一會,我在新君的心中已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說聖上也有詔命,要好好補報我一下在剪除魚朝恩一事中的功勞,因此這一點是絕不會有疑問的。”

“那麽我們要打點著準備離開了?”

“是的!我已經請郭威明天就去找殷天宮關說,不必等秋後吏選總敘,那裏有缺,即時就放!我想三四天內就會有回音,因為這次問題比較簡單,我不挑職事,不挑地方,反正是個權宜之計,沒什麽好磨蹭的。”

“這不是太突然了嗎?一點準備都沒有。”

“有什麽要準備的!困上鋪蓋行李,說走就走,因為照眼前的情勢,是越快離家越好。”

霍小玉輕嘆道:“說得倒簡單,舉家遠遷,總不能拔腿就走!親朋那兒,總要去辭行的。”

李益苦笑道:“小玉!你別想得太多了。我祗是出去轉一轉,並不是去赴遠任,因為我最後的目的還是在長安,我是文官,兵鎮節度使無份,要想發展,只有做京官,這仄!卒就職的原因不足為外人道,放的也不會是個好缺,沒什麽值得告訴人的,說得不好聽一點,我是去避禍,拿到任令文牒,最好是悄悄地上路,誰都不通知!也許很多人還以為我在走黴運,避之唯恐不及,你還指望他們在十裏長亭,列隊設宴相送不成!”

霍小玉嘆了口氣道:“十郎,我並不是愛慕榮利,但是我總覺得這種離開的方式,對你太過於委屈了。”

李益微笑道:“不錯!假如我真是如此淒涼地就道,那的確是太委屈了,可是我展望於未來,而且是不久的未來,等我應召回京時,你看看那些人吧,十裏長亭外,搭棚子相迎的盛況可以想見的,那才真是揚眉吐氣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