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宦海波瀾(第5/6頁)

他們倒頗像一對鄉下出來的讀書人夫婦,男的帶了一支傘,女的提了一個包袱,仆仆風塵地歇下了,誰都沒對他們起疑。但梅玉的傘中藏著長劍,姚秀姑的包袱中,暗藏著她的鐵彈弓和百來顆鉛丸。

這兩夫婦好久沒有臨陣了,今天卻靜極思動,準備一探淩雲山莊的虛實,一鬥黔中三烏。

江湖上有一句話——人只要一入江湖,就永遠擺脫不了江湖、這固然說江湖的是非多,恩怨牽纏,無休無止,但也未當不可說是江湖生涯刺激大,深深地吸引人。

像梅玉與姚秀姑,他們的地位已經高得不能再高,連皇帝對他們都要客客氣氣了,照說他們已經可以不必去冒險,就是想做什麽事,鄭和撥一些人給他們指揮,那些人個個是行動的好手,幹起工作來絕不比他們差,但是他們遇到了機會,還是想自己出動一下,這種不甘寂寞的心情,正是江湖人的通病。

淩雲山莊在白雲寺東邊約二裏許,是順著山勢開出來的一片山莊,還引起一道流泉,匯成一個小潮,玲戎樓閣,圍著小湖而建,樓與樓之間,隔著十幾個花圃,可以想見設計的人特具匠心,當然建這一片山莊所花的銀子也著實可觀。

代王朱桂好賭,他的那些皇族弟兄們也酷好此道,一年是太祖生日,諸王子齊聚金陵為太祖賀壽,兄弟們沒事就賭了起來,那時的燕王棣也就是現在的永樂帝,由於手氣太差,輸了好幾十萬兩銀子,一時手頭不便,就把這所山莊折價輸給了代王。

代王弄到了手之後,也著實花了一筆錢將它修繕得美輪美灸,這是一個術士說的,燕京有帝氣待興,不日將有帝王出馬。

代王花了大本錢,也想看看能否上應天象,搖身一變成為皇帝的。

所以山莊內有些設備,竟是系照天子的規格所建,太祖在世之時,代王推說是為孝順父皇而建的行宮,因為他本是王子,倒也沒人去管他的閑事。

太祖崩,傳位王孫允炆,沒幾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逼走了惠帝建文,改號永樂而且移都於燕京,於是紫氣又再度照臨燕京被稱為北京,倒順應了天象,卻不是應在代王身上而已。

永樂帝多疑而善忌,代王自然不敢住進那所別莊中,他本來想獻給永樂帝而討好一下的,但永樂帝卻拒絕了——那是朕昔年輸出來的,皇帝若得之歸還,豈非向人表示朕輸不起嗎?此事萬萬不可!

代王對這所山莊只是既煩又惱,自己不能使用,又不能變賣,每年還得化費大筆的錢去維護它。所以沐晟要借去給武士們居住,他滿口就答應了。這正好是個機會,試探一下永樂帝的態度,皇帝若是不在乎,自己以後也可以公開地使用了。

夜色初深時,梅玉與姚秀姑都是一身黑色的袍裝,佇立在淩雲山莊的圍墻外,墻高三丈,飛越不易,外面也看不見裏面,門口有代王府的衛士邏守,硬闖倒不難,但是卻會打草驚蛇。

梅玉為了進去而發愁,姚秀姑卻笑笑,打開背上的包袱,拿出一根絲繩,頭上帶個小金爪,輕輕地甩了幾圈,拋上去,勾住了墻頭。梅玉見了笑道:“夫人,你已經是一品貴婦,居然還會把這些走江湖的玩意常帶在身邊。”

姚秀姑輕嘆道:“公爺,這個貴婦可不能與一般的官眷相比,你這個一等公也是一樣,只是風雲際會而已,並不是仗著汗馬功勞掙來的,因此,你我都不能把眼前富貴當作滿足,隨時隨地,都得準備回到江湖上去。”

梅玉有點慚愧地道:“夫人說的是,我也不是安於富貴的人,不過我們不會回到江湖去,大哥那邊離不開我,最了不起終老邊夷就是了。”

姚秀姑嘆息道:“公爺,你為大哥想得太多,做得也太多,這固然是你的兄弟手足之情,但仔細想來,對你們雙方都未必是好……”

梅玉一怔道:“這是怎麽說呢?”

“聖光寺的聖僧,本來是地位超然,只是一個精神上的領袖,所以才得到萬邦的尊榮,但你們卻使聖光寺的權力橫展的太大,漸漸地移到了政事,甚至於直接幹預到一邦之主的存廢。”

“這……是為了那些百姓,我們希望每一個邦主都很賢明,為生民謀福利,聖光寺居於監督的地位,督促那些國君們兢兢業業,不敢懈怠。”

姚秀姑道:“這不等於另一個朝廷嗎?別說那些國君們心中不高興。就是大明朝廷也未必會高興的。”

“大明朝應該不會吧,鄭和對我出掌西南都護府十分賣力支持,那當然也是皇帝的意思,鄭和本人是做不了主的,皇帝如果不高興,就不會支持我了。”

“這是目前,風聞安南交趾那邊漸有不穩之象,朝廷不想用兵,利用你們去鎮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