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章 交易(第2/4頁)

就看這種森嚴氣度,就知道整個權力結構已經穩固,已經具備了新朝的氣象,不過,在殿上,也只有他沒有穿官服,一身白衣,瀟灑英俊、風度翩翩,他望了上去,只見楊宣凝安坐在王座之內,身穿王服,氣度沉凝高貴,又灑意從容,顯是已經適應了君主身份。

二眸對望,楊宣凝居高臨下,精芒凝聚,冷靜自信,異采難測,宋師道心中不由更是一凜,見此,楊宣凝嘴角逸出一絲笑意,卻不再看他,目光緩緩移動,掃往階下兩旁的文武諸臣,說著:“諸卿家,有本就奏,當場廷議。”

“王上,文武科舉制,已經確定,還請聖閱裁決。”就有吏部侍郎上前,送上,自有女官上前,接了下來,這不由使宋師道多看了幾眼。

掃過幾眼,又傳閱幾位宰相,其實這幾位宰相都已經熟讀了,當下只是走個儀式,稍一翻,就了事,然後自有秘書郎,一一閱讀,讓群臣再最後討論。

宋師道傾耳聽著。

這就是晉身官員的制度,也是一個朝廷的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保舉,就是大臣權貴的賞識,向朝廷推薦,從白身直接獲得舉薦獲得為官的資格。

襲蔭,就是祖上有勛勞或官職,而獲得做官的資格,如果父祖官大,更是可以直接作官。

這二途,是許多官員奮鬥的原因之一,為了親戚和兒孫獲得好出身,也許在被現代思想洗腦的人來看,這實是弊政,但是楊宣凝當然不可能廢除襲蔭和保舉制度,要知道,門閥勢力,雖然到現在,已經有所削弱,但是勢力仍舊龐大之極,廢除襲蔭和保舉制度,必使它們不快,產生抵觸心情,也對現在開國時文武之臣產生不利影響。

只有不懂治國的人,才會一刀切,卻不知只有循序漸進才能平穩過度。

因此科舉制,只是加強了原本隋朝創造的途徑而已,並不會廢除原本的晉身途徑,通過科舉來削減門閥勢力,這是一個慢慢的過程。

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很難得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當然,楊宣凝的制度就直接抄襲明清制度,並且加以改良了。

第一:縣試(雖說縣試,實是到郡中考試)

縣試三年一次,同樣分文武二途:

文途,主要是熟讀四書五經,當然,可選考其中一經,二經,三經,最多四經,考試之法,是類似現代的考卷,但是形式是原本歷史上的明經科的要求——第一大塊是先貼文,貼文其實很簡單,就是填空題。

第二大塊是問經義,也就是解釋經義的內容。

武途,主要是考究其騎術、箭術、刀術、馬槍四種(劍在軍中不推薦),當然,也要基本上能夠讀寫文。

一旦考取,就可獲得縣士的資格,可直接到縣衙或者廂兵系統內作事,基本上連從九品的位置也沒有,只有不入流的吏,以及軍中十人隊長之職。

第二是郡試(到省中考試,現在沒有省,就到中央考試)

要想參與郡試,首先就必須獲得縣士資格,並且必須入得郡中朝廷立的郡學,成為生員,而且起碼必須學習二年以上,這是學習明代的作法,一方面是加強系統學習(畢竟家學的東西,很難成系統,知識有缺陷),另外一方面也是加強思想教育等等內容。

而且,這時學習內容分為幾種,大部分是基礎明算、基礎賦稅和政治原理等類似內容,這還需要編寫,內容不深,但是要整體上把握軍政在國家政治中的地位和運轉原理,這樣以後的官員才能有基本的概念。

考期在秋季八月,考中者,授郡士之稱,文武可授從九品到正九品之間的官職,如不直接為官,可授同品級散官(有品級但無實職的官)

第三是殿試:

要求是郡士,考取後統稱為公士,立授正八品,從八品官,當然要求很高,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如不直接為官,可授同品級散官(有品級但無實職的官)

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制度,也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

朝臣爭論激烈,但是宋師道越聽越是心驚,不由額上滲出冷汗來,他這等聰明人,怎麽不知道這種完善的科舉制度對整個官場生態的變化?

如果人人可直接通過此途為官,不需要先投靠門閥,那門閥哪怕勢力再強,也慢慢衰退,不再對朝政有決定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