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一子定千秋(第3/3頁)

想到這裏,他猛的跪下,說著:“陛下受命於天,真天子也,果總攬天人之奧,關中龍氣雖濃,卻已有散離之相,如定都於此,只怕多有災劫,陛下聖明!”

對這個解釋,楊宣凝當然可以接受,其實他的意思就是,關中本來植被不多,按照歷史,唐朝定都於此,一百年後,由於人口蕃衍,就把關中植被破壞幹凈,導致了旱災水災層出不窮,大批良田事實上變成荒田,這才是真正決定唐朝興衰的關鍵因素之一。

最關鍵的是,與草原侵襲和黃河的問題也有關。

草原和氣溫有關,上個小冰川寒冷期,貫穿東漢、三國、晉和南北朝時期,這導致大批草原勢力,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南下。

而唐朝後期之後,氣候轉寒,草原勢力又大舉南侵,並且貫穿北南宋時期,這同樣決定了宋朝的政治版圖和氣數。

氣候溫暖,漢族強盛,氣候寒冷,草原入侵,這其實有莫大因果關系。

而黃河也是如此,黃河為患,始見周定王五年,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決口,到東漢王景治河成功,而後九百年未見河患,而直到宋代,黃河始為大患,連連不絕,中原之地遂受其害,大氣數向南轉移。

說白了,這其實就是植被的問題,在這時,無論是黃河還是黃土高原之類,只要未雨綢繆,都還不是大問題。

“朕設後土,就是為了保得草木,以養龍氣,大地龍氣安壯平穩,雖有天災,也可調解,不足為患,如是大地龍氣四散,龍脈轉向,必出妖孽豪傑亂天下,所以朕不取關中,以後必建後土與土地神殿,歲歲植樹,以養天下氣數。”

“隋開皇六年八月關內七州旱,開皇十四年五月關內諸州旱,八月關中大旱,文帝率百官東食洛陽,首開了天子逐糧,因此龍氣散之,朕為子孫計,安可如此?”

其實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植被濃度高,自然水旱災就少,就算有,也被大量植被所化解,水旱災減少,那自然人禍就少。

如此,自然就是大氣數平穩,天意人心都定,而且,如果保留大片關中植被甚至恢復,那甚至有著抵禦草原民族,改善氣候的功效,可所謂真正在大地格局上布局,與天地對上陽謀,哪怕自己王朝已滅,也可為後世漢族正統以爭取氣數。

這可不是所謂的法術所能達到的境界。

“然立都之後,京師必是百萬之口,其糧又從何出?”李播冷靜之後,又問著:“陛下雖可立洛陽,然此事還得解。”

“南與北不同,南臨大海,雨水充足,氣候溫暖,只要黃河長江不災,就無大禍,天下以長江分為南北,隋開運河,溝通五大水系,溝通南北,實是功德無量,也是氣數轉移南方之預兆,朕取占城稻,命南方多開水田,就是為了此事。朕立洛陽,也是為了調控南北,以應氣數。”

“朕命工部,已造新式水車龍骨翻車和筒車,而占城稻耐旱早熟,稻麥一年二熟,一畝可有二石到三石,數倍於北方,十數年間就可大興,洛陽所食,可無憂。”

其實原本歷史上,唐朝還是重視北方勝於南方,南方基本上是放任,但是南方還是蒸蒸日上,安史之亂後,朝廷更是依靠南方而存活。

現在朝廷直接重視南方開墾,自然效果不可同日而言,基本上十數年後,就可走完百年自然進程,供應洛陽帝都不成問題。

“那北方之事?”

“北方之事,朕也自有考慮,等平了河北,突厥和高麗,朕都會清除,你是首輔,朕將此事告訴於你,望你心有定策,以行天下。”

“臣明白。”

等說過了事情,告退出去,楊宣凝才露出一絲微笑,其實改變氣數,到了他這個高度,說難極難,說易也易,這根本不在於什麽歷史名人之類,而是根本性改變格局的問題。

長安不為都,政治經濟軍事不集中關中,關中自可修復植被,如果再加以宗教引導,又處於歷史性的溫暖期,那恢復北方植被,也不會太難。

這樣的話,數百年後,哪怕自己創造的大唐已經不在,但是關中元氣不傷,不落到日後千裏黃沙無人無田的地步,草原上所謂的遼金甚至蒙古等族,安能如意入侵?

今日下得區區一子一棋,當是後世漢族千秋萬代之福,這就是楊宣凝器量了。

別的不說,就這一事,論千秋功業,就已不是唐太宗之流的人主,所能夠比喻,更不要談追上。

天人布局,只在數子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