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一章 父子難相道

陳風崇此刻心亂如麻。這麽多年以來,他一直抱定一種“天父地母,生我養我”的觀念,從不關心自己生身父母姓甚名誰,家住何方,如今可好,只當自己是尋常孤兒一般。也是長生老人門下都是一眾孤兒,眾人都不提自己生父生母,隱隱抱有怨恨,眾人思想一致,自然也就互相影響,潛移默化,將這個觀念深深地關注進了陳風崇的內心。

如今從長生老人那邊得到了自己生父的消息,陳風崇這才知道自己卻是與眾人不同,並非為生父故意拋棄,而是形勢所逼,將他托付於長生老人。然而即便如此,陳風崇對自己的親生父親陳同光還是抱有無盡怨恨。他性格灑脫不羈,對一應的軍國大事十分看不上眼,雖也時時留意,不過是為了保護自己一眾門人,並非對其有心。陳同光為一眾百姓計,害的自己一家家破人亡,刺配流放,陳風崇雖然本心尊敬佩服,但真落到了自己的身上,還是覺得難以接受。

要是這陳同光不是陳風崇的生父,單憑他為西寧百姓做出的犧牲,也就值得陳風崇推崇一生,必要時為其舍生取義也是可以;可是這陳同光卻是自己的父親,叫陳風崇十分糾結。他這些年獸長生老人收養照顧,倒不曾受了什麽委屈,比之被賣入教坊多年的師姐清平夫人還是幸運了不少。但是歸根到底,沒有父母的孤兒還是與尋常孩童不同,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還是左右了陳風崇的想法,叫他半生飄零。絕不會起了一絲一毫成家的念頭,卻是逃避自己內心對家庭的渴望,映射了對不負責任的父母的憎恨。

孫向景勸陳風崇的幾句話,其中最打動他的就是那一句“或許當年我爹娘能遇上你爹,我就不會被丟掉了”。陳風崇厭惡陳同光死節,怨恨其酸腐拋棄妻兒,但還是為師弟這句話動容,也是想當年西寧百姓因著陳同光的善舉和犧牲改變了命運,使得多少兒童免於下鍋被煮作爛肉,也避免了西寧城孤兒遍地的慘狀。

從現實情況來說,陳同光的行為導致了陳風崇小半輩子的心結,叫他過了二十多年無父無母的日子,卻也將無數的父母還給了西寧的孩童,避免了成百上千孤兒的產生。

不過道理是道理,想法是想法。人的思想自虛無中產生,受周圍環境影響,累積數十年經驗,才形成獨立不同的人品性格,卻是很難在一時之間扭轉。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對一件事情的刻板印象絕不是短短數日,三言兩語之間就能改變的。

但是陳同光畢竟是陳風崇的生身父親,又是有功的大德之臣,如今復出前往西寧,在長生老人和陳風崇的眼中都是落入了龐吉的政治陷阱。於情於理,陳風崇都不能坐視不管。他現在還是不願意承認陳同光是他的父親,只稱呼作“他”,內心還在糾結,但已經覺得前往拯救。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話不單是說對局勢的判斷,也是表明了人對自身情感看不透的困境。

龐吉太師此番進言啟用陳同光,一來是因為他的得意門生莫之代遇到了和陳同光當年相似的情況,需要由著他自己推翻當年的案子,才不會在之後對莫之代的處理之中聽見“想當年那陳同光……”之類的話語,更加能保住莫之代的身家性命;二來也是他老謀深算,雖然重新啟用了陳同光,卻又將他送回了原本的駐地西寧,如今西寧戰事吃緊,只要後方的龐太師和莫之代等人稍微用些手段,倒也能叫他立功不成,反而有罪,也是打壓政敵,消解困境於無形之中。

陳同光自己未嘗不知道如今的情況,然而他是一個可以死節的忠臣,一生也只為這朝廷的江山社稷考慮,當年可以放棄自己的官位被刺配流放,隨後又可以拒絕長生老人的救援而保全名節,身處流放地時還不忘求取邸報觀看,時刻關心國事。如今一朝被重新啟用,一把老骨頭又有了為朝廷盡力的機會,雖然知道可能危急重重,他卻還是無法舍棄這個期待了二十年的機會,義無反顧地朝著龐太師設計的火坑中跳去。

要說以著陳同光在軍陣行伍上的天賦與造詣,守住西寧迎擊西夏倒也不是什麽太困難的問題。但是歷來戰場就是朝廷政局的延伸,戰局又會反過來左右政局,兩者互相影響,緊密相聯。如今朝中龐太師獨大,一應的糧草兵器之類便難保多加為難;加上西寧背靠蘭州,龐太師的門生莫之代又掌握了一應的後勤和增援,縱是陳同光用兵如神,也架不住他們在後方設置障礙,此番駐防西寧卻是危機重重。

無論是長生老人還是陳風崇,都覺陳同光此刻前往西寧駐防不妥,此等情況之下,他在西寧戰死沙場都是可能,重新因此獲罪也不是沒有機會。當年陳同光死節不願接受長生老人的援救,如今長生老人和他的兒子陳風崇卻是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去前線赴死,白白做了龐太師的刀槍和莫之代的替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