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風從虎·雲從龍 後記

最初,我是立志當個武俠小說家的。

我想這是最自然不過的事:喜歡看的東西,自然就會想寫。

還記得很清楚,自己第一次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武俠小說,是在小學六年級。那部小書名叫《最後七擊》,龍乘風的「雪刀浪子龍城璧」系列其中一集。那是由新報旗下環球圖書出版的袋裝小說——就是出版很多古龍、倪匡、黃鷹、馮嘉等的作品,封底常常有「碧玉珠」或者「紫金丹」廣告那種。說穿了,就是當時道道地地的Pulp Fiction。

——這本書我到現在還擁有一冊,隆重收藏在家裏書櫃呢。

然後是初中,最迷黃鷹的《天蠶變》。那應該是香港史上第一部從電視劇本反過來改寫成的武俠小說,聽說黃鷹本人就是編劇之一。

我讀到《天蠶變》小說,其實已經是電視劇播映的數年後。不管是劇集還是小說,我到了今天還是印象難忘。

《天蠶變》的主題歌,我在寫這本書的期間,一直不斷猛聽。

盧國沾的歌詞:「雖知此山頭,猛虎滿布;膽小非英雄,決不願停步」;「一生稱英雄,永不信命數……讓我攀險峰,再與天比高!」那股情懷跟《武道狂之詩》這個故事,非常切合。

——現在細想,這並非巧合。歌詞對我的深遠的影響,其實早就存在。

我讀的那家中學,校風頗是開放,學校圖書館的一排書架,塞滿都是流行通俗小說,武俠類更占了大半,那年代也就開始了猛啃金庸和古龍小說的工程。

這兩個名字有多偉大,當然用不著我來形容。

寫這一大堆舊事,無非是想說明:今天能夠寫出這本書,靠的是許多武俠前輩供養我的奶水。不管是成名的還是不那麽出名的;寫小說的、編劇的還是作詞的。

我向你們全體致敬。我是個武人。至少,曾經是。

傳統的武俠小說世界裏,「武功」往往只是書中角色的能力甚至權力的一種具體象征,武力不過是他們達成目的(例如私人恩仇、民族鬥爭、名利權勢)的工具或手段。

我認識不少真實的武者,他們的想法可單純得多:練武,就是因為喜歡——喜歡把技藝練得圓熟的滿足感,喜歡將自我潛能推到極限的存在感。

當然還有,追求那「最強」的夢想。

說起來又像寫小說。但現實裏的確如此:所有真正下過苦功鍛煉的武者,恐怕沒有一個不想象過自己要成為「最強」。即使只有很短促的念頭。即使到了最後,只有極少數的精英能夠堅持這條險隘的道路。

——世界冠軍,就是千萬個曾經夢想「最強」的人裏,最後淘汰剩下來那一個。

這部書題為《武道狂之詩》,正是要描寫這種非常人的情懷。雖然貫穿全書的是「復仇」命題,但仇恨的肇因,仍然是追求「最強」的武者執念。

故事的設定選擇了從最經典的武林門派世界出發,也是為了配合這個主題:在我心目中,武林,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

回想起來其實有點慶幸,自己最初入行時,並沒有堅持寫武俠小說。否則恐怕很可能就墮入嚴重模仿某些前輩的道路。

這些年來,寫了好些自成類型的東西,也算漸漸摸索到一點點個人的風格;現在繞一個圈子再回頭,才總算比較有信心,寫出「喬靖夫的武俠小說」來。

——盡管,我仍然是站在「武俠傳統」這個偉大巨人的肩頭上寫。

(以上提及諸位前輩,敬稱省略。)

喬靖夫

二零零八年十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