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震關中 第一章 武當山

侯英志站在山腳下,以崇敬無比的眼神,擡首仰視武當山嶽。

他驀然明白了:「天下無敵」的念頭,為何會在這兒誕生。

在青城派六、七年,侯英志時常對青城山那秀麗壯美的風景贊嘆不已;可是今天得見有「大嶽」稱號的武當山,方真真正正感受到何謂「雄奇」。

武當山勢甚奇特,四周地勢低下,但到了中央卻是突然奇峰群起。特別在這早春時節,山色蒼翠幽深,散發著濃厚的古老神秘氣氛,難怪武當山自古被稱作「仙山」。

著名的「武當七十二峰」,一座座形貌猶如朝天的劍刃箭鏃,競相矗立,互爭氣勢;惟獨是被包圍在中間的最高峰天柱峰,如鶴立雞群般突出眾山,一柱擎天直沒雲端,如王者臨諸侯,孤高絕世。再細看周圍眾山峰,形勢又仿佛向著天柱峰俯首朝拜——這正是武當山著名的「七十二峰朝大頂」勝景。

——「天下無敵」的風景。

侯英志不知不覺流下眼淚來,雙手緊緊抱著那柄武當長劍。

只要是真正的武者,不可能拒絕這風景的震撼。

——武當派的所有人,就是活在這樣的環境裏,每天以這樣的山勢作修練的背景。

侯英志一想到此,胸膛就如火燒般灼熱起來。當中有自慚、羨慕與嫉妒,也有興奮。

因為他自己也快將成為他們的其中一人。

離開成都已有兩個多月。侯英志自十二歲拜入青城門下,這才是第一次出門,平生沒有獨自遠行的經驗。要在多山的四川走陸路,又不熟路向,故此多花了許多日子,才終於抵達。

然而這不是旅途的終點。

真正的旅途,從這裏才展開。

◇◇◇◇

在山腳下看守山門牌坊的,是一個屬於「元和觀」的小道士。在他領路下,侯英志步上以山石鋪砌的拜山神道,登至山麓,再轉往西行。

不一會兒,武當派的總本山——「遇真宮」已在眼前。

此地背靠鳳凰山,面朝九龍山,左為望仙台,右有黑虎洞,山水環抱,形勢佳妙,正是本朝初年,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結庵修練之地。及後成祖皇帝朱棣大修武當,為張真人於此敕建「遇真宮」,永樂十五年竣工,落成殿堂房舍近百間,其後又逐漸增建。

侯英志跨步踏進那琉璃瓦的八字宮門,眼前是個用青石板鋪得平整的大廣場,比青城派「玄門舍」的教習場廣闊得多。

廣場的正對面,正是「遇真宮」主殿「真仙殿」。那朱紅墻垣的殿宇,高高矗立在飾有欄杆的崇台之上,廡殿頂四角單檐飛展,其非凡氣勢遠遠淩駕青城派的「歸元堂」。侯英志心頭不免又是一股震撼。

——這兒。就是這兒。

但同時侯英志感到奇怪。他原以為,矢志稱霸武林的武當派,其本部定必守備森嚴。怎料他從神道上山,一直入了「遇真宮」大門,竟還沒有遇過一個武當派的人。面前那廣場裏只有幾名老役工在打掃,也是對他未瞧一眼。假如不知就裏,還以為這兒只是一座門庭冷落的道觀。

那帶路的小道士似對此地甚為戒懼,未有隨侯英志踏入宮門,在門外已匆匆告退。

侯英志不知如何是好。他心想,不如拉一個役工問問吧,也就踏入廣場裏。

才在青石板上走了數步,侯英志突然止住了。

「請現身引路。」他向四周轉了一圈,恭敬地拱拳行禮。他並不知道對方藏身在何處,但確知自己從上山以後就已被人監視——一半是因為有種說不出的異樣感覺,另一半是因為深信,武當派不可能松懈至此。

「我知道的。」侯英志又說:「要不是我帶著這柄武當劍,恐怕已經血濺在登山的神道上。」

「你這小子,有意思。」

聲音來自上方。

侯英志擡頭,看見一個穿著褐色衣服的身影,蹲跪在高高的宮門頂那琉璃瓦面上。

那人自丈多高的門頂一躍而下,雙足著地的瞬間又向橫跳了一小步,那落地的力量即神奇地化去,無一點聲響。這功夫,不僅僅是武當派的「梯雲縱」輕功,而是把「太極」的化勁用於雙腿上,才能如此卸力於無形。

此人身材高瘦,手腿異常修長,讓人聯想起一只螳螂。長臉甚白皙,似乎很少見到陽光,一雙細眼冷光四射。他雙肩和腰間束著皮革帶子,各處都有皮鞘,掛帶著共六柄僅一尺余長的短小飛劍。

「我沒有現身,是想看看你。」這男子微笑說。

侯英志明白他話中的意思:對方是借著觀察行走的步姿,判斷自己的武功高低和來路。侯英志自己當然沒有到達這境地,但他聽過青城派的師兄說,武者只要功力和經驗夠深,自然有這觀敵於微的能耐。

「那麽閣下必已知道……」侯英志雙手恭敬地舉起手中長劍。「我這柄武當劍,不是搶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