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3章 編木墻、架橫梁、綁椽子、織柵子(第2/2頁)

考慮到到時間下‘斜雨’的時候,會打濕土墻,所以在綁椽子的時候,韓成刻意讓椽子的兩頭各自往外出了三十厘米。

這樣到時間,屋頂建造出來之後,既可以避免房檐上的水打到墻上,也能遮蔽一些斜雨。

椽子綁上去之後,需要做的是一種叫做‘柵子’的東西,韓成後世的老家,是這樣個叫法,官方名字他也不知道。

具體的做法就是,先將一根直徑五厘米粗細、長超過四米的圓木架空,然後在圓木上綁上一根小拇指粗細、長超過兩米樹棍。

樹棍之上綁上三處繩子,繩子分別綁在兩端還有中間。

繩子也有講究,綁繩子的地方需要一次性綁上兩根。

織柵子需要的繩子比較多,所以可以將多余的繩子纏繞在大小合適的石塊上,留出大約半米的長度以備使用,剩下的繞上一道,將其綁在石頭上不讓其松開。

待到留出的這半米繩子用完之後,再將其解開,松出半米的繩子接著用。

帶著繩子的石頭,一左一右,分別垂下架空的圓木兩側。

而後將一根小拇指或是比小拇指更細的樹條並在第一根樹棍上,依次將六根墜著石頭的繩子交換位置,也就是將原本在左邊的換到右邊,右邊的換到橫梁左側,這樣這一根樹條,就被綁住了。

然後再放上一根,繼續重復這個動作,當樹條添加的足夠多之後,柵子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