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滅佛取財

佛遭難

趙匡胤沒等趕回京都便知道太晚了,雖然他到現在還不知道周世宗急召自己回京師是什麽事情,但他知道如果自己是在京師的話,肯定會阻止周世宗做某些事情。

從劉總寨出來後才走一天,他便在一個小縣城裏見到了周世宗所下的詔書,其中提到“寺院其無敕額(國家批準的名額、指標)者,並仰停廢”,“今後不得創造寺院蘭若”,並“禁私變僧尼”。

從唐朝以後,世人信奉佛教者極多,寺廟遍布天下。但是能以國家名義批準建造的寺廟卻是寥寥無幾,更何況到了五代十國時戰爭不斷、紛亂不息,更沒有哪個國家能抽出時間、人力來管理這些寺廟。皇家之中有地位極尊的人是信佛的,才有可能以國家名義指定建造一兩座寺廟,其他則多為民間信徒集資所建。所以周世宗所提三點說白了,就是第一要將大周境內百分之九十九的寺廟給拆除了,第二是從此以後就算國家指定的寺廟也不會有了,第三是沒有國家政策允許不準再有人出家為僧。這做法其實是逼迫全國百姓再不要信奉佛教,也無途徑信佛奉佛,只有國家高級階層才享有這樣的特權。

然後趙匡胤一路上還親眼見到地方府衙和軍隊一起出動,強征廟產,拉倒佛像,逼迫僧侶還俗為工為耕,必須躬身勞作才能果腹存身。而這些僧侶很多都是從小就進入寺廟,一直都在奉佛研經做法事。現在突然讓他們去種田做工,他們又如何有能力存活下去。另外,那些佛家信徒們因為失去了信仰和寄托也是心慌情憤,處處可見與官家人發生沖突的情況。趙匡胤一路所到之處盡可見哀怨嚎啕,僧怨民恨。

趙匡胤原本受趙普提示,留密折與世宗,讓其在萬不得已時可用取佛財一策解決周國目前的困境。而且為了此舉穩妥,並且不會讓篤信佛家的符皇後因此事大受打擊,趙匡胤已經籌劃好一個大力施壓、慢慢擠榨的辦法。具體做法是讓北伐歸來的將士以超度陣亡同伴入駐寺廟。然後可在寺中采用攪亂僧人清修、妨礙信徒進香、破壞佛規戒律等方法暗中逼迫,讓寺廟主動捐出錢財。這樣的話錢財歸了國有,僧侶繼續研經拜佛,信徒繼續敬奉香資。而且一旦有變故或需要,還可以再次從佛家逼榨些錢財為國所用。

但是現在周世宗的做法與自己的想法大相徑庭,完全是殺雞取卵。不,不僅是殺雞取卵,而且是搶了別人的雞殺了,還讓別人從此再不吃雞肉。趙匡胤現在非常擔心,擔心周國會出現內亂;擔心鄰國會借此機會突襲周國;還擔心有小人故意為禍朝綱,制造出更加難以收拾的局面。也是直到這個時候,他心中基本確定自己被一路殺兜阻擋,最後被困劉家寨的原因可能就與此事有關。而劉總寨出來後再沒遇到一次刺殺,所說的十幾處兜子就此終結,這種情形也在證明著趙匡胤這個想法。

心急火燎的趙匡胤一路縱馬,往京師汴梁奔去。當他到達京師時,已經有一些臨近的州府開始往戶部押送收繳來的廟產。雖然在汴梁四門外專門迎他的官員一再催促他緊急進宮見周世宗,但趙匡胤還是決定先到戶部的收繳點看一下。既然不該做的事情已經做了,自己再早去兩三個時辰見周世宗也已經於事無補了。還不如將正在發生的情況多了解一些,然後及時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大周的財政制度很嚴,像這種突然性的財物上繳和特種征收都是要由地方官府派人押送並帶有呈報。然後必須有地方戶部的文憑以確定數量,還有所在地參與收繳的駐軍的軍折作為佐證。而且押送運輸的人當中還必須有當地百姓代表隨行,接受戶部入庫前的盤問。只要在來源和數量上稍有出入,便立刻會轉至吏部或刑部徹查。所以地方上要想借此機會騷擾百姓、巧取豪奪不是沒有可能,但沒誰敢這麽做。因為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岔子被捅出來,那麽就會付出身家性命的代價,得不償失。

臨時征繳的情況過去也有過,由於各個環節控制得當,理由充分,額度合適,所以征繳的過程都非常順利,百姓也沒太多怨言。但這次趙匡胤卻發現氣氛很是不對,運送廟產的那些百姓都滿臉怨憤,與押送的官府衙役不斷會有口舌沖撞。百姓代表接受戶部盤問時也是有一搭沒一搭地,不予配合。

趙匡胤知道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這些百姓中不乏信佛之人,讓他們陪著押送滅佛毀廟獲取的佛財來上繳,心中肯定是極不情願。而且這還是在京師之中,地方官府和拆廟取財現場的情況更可想而知。或許有些地方已經出現官民之間的沖突,隨著實施的範圍擴大,沖突還可能不斷升級。但這種情緒的蔓延現在一定要進行控制,一旦軍中部分信奉佛家的兵將也怨憤難泄,很有可能就會鬧出內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