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分袂叮嚀愁一縷參禪溜覽豁雙眸(第3/8頁)

原來唐太宗李世民把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幹布(當時叫吐蕃王),故唐、吐蕃有舅甥之稱。到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遣使入吐蕃又一次締結盟約,並置碑刻石志其經過,這座碑就叫做“舅甥和盟碑”。碑上鐫有藏漢兩種文字。

西藏人中間流傳著這麽一種說法:這座石碑會幫助不得意的人。做生意的人清早摸一下碑身,那一天就生意做得順利;牧人摸一下碑身,那天的牛羊不會丟失;種田的摸一下碑身,莊稼會長得茂盛;小學生摸摸碑身,那天準會背書……總之誰人摸過石碑,那一天就會無災無病,各事順心。

當然小吉裏不是怎樣熟悉歷史,(有關的朝代、年號、時間等等是作者加上去的),但“舅甥和盟碑”的來歷,西藏的人都是耳熟能詳,說來娓娓動聽。

孟華笑道:“原來在差不多一千年之前,漢人和藏人就是親戚了。這座石碑倒是漢藏友好的見證呢!”

小吉裏道:“是呀,雖然有些土王子常常挑撥藏人去打漢人,但我們藏人一向都把漢人當作朋友的。”

走過了“舅甥和盟碑”,不久就來到大昭寺了。

寺門前長著兩棵古柳,來到大昭寺進香的西藏人,都先用頭頂頂古柳,表示敬禮。孟華不禁又是好奇心起,照樣做了之後,又問小吉裏是何緣故。

小吉裏道:“相傳這兩棵柳是文成公主栽植的。有個神話還說,那是文成公主的頭發長成的。我們藏人非常尊敬文成公主,把這兩棵柳樹稱做‘公主柳’,剛才的儀式,那是表示對文成公主的敬意。”

進了大昭寺,只見正殿的“金頂”上塑了兩只羊,昂首向著金光燦爛的“法態”,神態栩栩如生。孟華問起小吉裏,原來又有一個故事。

據說大昭寺和小昭寺都是文成公主親自相度地形,審定建築模制興建的,大昭寺的舊址原是一處湖泊,施工前曾用山羊運土填平,所以這個寺的藏名叫做“日阿薩出朗組康”,意即“山羊運土的幻異寺”。

講完這個故事之後,小吉裏道:“你注意到大昭寺的廟門沒有?”孟華說道:“金碧輝煌,比起我沿途所見的寺廟是不可同日而語。”

小吉裏道:“我說的不是規模大小。別的方面呢?”

孟華說道:“我沒有細心留意,不知有何不同。”

小吉裏道:“西藏的一般寺廟大門都是朝南開的,只有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東。其原因據說是文成公主好佛,所以她把大昭寺的大門開向西天佛地,而她又十分思念家鄉,所以把小昭寺的大門開向東方。”

孟華說:“此地有關文成公主的傳說真是不少。”

小吉裏道:“正中那座大殿還有一尊釋迦牟尼的佛像,據說是文成公主從長安帶到西藏的。咱們進去瞻禮吧。”

這天到大昭寺觀光禮佛的善男信女特別多,大概是因為布達拉宮明天開放,各地的佛教徒已經陸續來到的緣故。

大殿香煙繚繞,擠滿了人。大部分是藏人,也有一些漢人。焚香膜拜的人們跪在金蓮佛座之前喃喃禱告,自言自語的聲音雖然不大,但人一多了,也是嘈雜非常。

焚香禱告不足為奇,奇怪的是,在不到半枝香的時刻,孟華已經發現好幾對人在佛像前面吵架,孟華聽不清楚他們吵些什麽,但每一個人都說著相同的兩個字,這兩個字是特別大聲的。說了之後,吵架的雙方磕了三個響頭,卻又像好朋友一樣手拉著手出去了。這兩個字的發音像是北京的“覺臥”。

孟華悄悄問小吉裏道:“什麽叫做覺臥?”

小吉裏道:“我們西藏人是最講誠樸和信用的,也是最重視誓言的,輕易不賭咒發誓。實在必須要表明自己心跡的時候,他們就會起誓說‘覺臥’。覺臥是什麽意思,就是指文成公主帶來的這座釋迦牟尼佛像。這兩個字也代表了誓言的全部意思。即是說:釋迦牟尼佛在上,他是洞察一切的,我說的是真話。發了誓之後,大家就會彼此相信,不再吵了。”

孟華道:“原來如此。”他嫌人多氣悶,正想出去,忽聽得有人用漢語說了“覺臥”兩字,聲音好熟悉。孟華向聲音來處看去,看見了這兩個人,不覺大吃一驚。

你道這兩個漢人是誰,原來正是金碧漪的哥哥金碧峰和金碧漪的師兄江上雲。“覺臥”這兩個字就是從江上雲的口中吐出來的。孟華怔了一怔,心裏想道:“奇怪,他們兩人的交情比兄弟還親,卻因何事爭吵,竟要依照藏人的習慣,在釋迦牟尼的佛像之前發誓。”

聽下去才知道他們不是爭吵,而是江上雲用一半認真,一半開玩笑的口吻,證明自己說的乃是真話的。

只聽得金碧峰嘆口氣道:“如此說來,妹妹真的是喜歡上那小子了。唉,發生這樣的事情,真是非我始料所及!但我可不相信那小子會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