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回甘冒幹戈探疑案驚心烽火撼危城(第2/7頁)

笑傲乾坤與蓬萊魔女即日離開山寨,策馬西行。西夏已有好幾處邊境給蒙古騎兵侵入,華、柳二人繞道進入西夏,幸而沒有遇上蒙古的大軍。

但沿途所見,已是一片風聲鶴唳的景象,難民扶老攜幼流離道左,西夏的士兵也不斷地向邊境開去,也有在邊境給打敗了的殘兵弱卒逃回來的,混亂情形,難以形容。

笑傲乾坤想起杜甫“兵車行”一詩:“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詩中描寫的不啻就是目前的景象。心中不勝感慨。

難民擠擁道路,華、柳二人雖有快馬,每日所行亦不過百裏。這一日他們進入了“帽兒山”山區,山的兩面是大草原,東面數十裏外有一座大城名為“烏梁海”,是西夏的名城。守城的是西夏大將高令公,高令公以善戰著名,手下有精兵十萬。走難的百姓到了這兒,大家都喘過口氣,以為有高令公扼守烏梁海城,可以作為東面的屏障,蒙古的騎兵縱然驍勇,也決不能輕易地就攻下了這座金城湯池。高令公據險固守,最少也可以阻擋他們十天半月。

進入山區,難民也比較稀少了。笑傲乾坤說道:“看來咱們或者可以在蒙古騎兵追到之前,趕到西夏的京城。但看西夏舉國慌亂的景象,只怕難以避免覆亡的命運。我很擔心,在西夏敗亡的前夕,天牢中的重犯恐怕會有意外的危險。”蓬萊魔女道:“是呀,咱們可得趕快去把黑白修羅救出來才好。”

正說話間,忽聽得金鼓聲喧,草原上兩軍交戰的呐喊廝殺聲音也聽得見了。笑傲乾坤苦笑道:“剛說曹操,曹操就到。我以為在路上可以避過這場兵災,誰知蒙古騎兵竟然這麽快的來到了。”

兩人登上高原,向東望去。只見大草原上,一隊隊的蒙古騎兵,似浪潮般的輪番沖擊。西夏士兵的人數其實比敵兵還多,但卻受不了蒙古騎兵那麽猛烈的沖擊。蒙古騎兵十個十個作為一隊,在大混戰中,每一個小隊都成為一個獨立作戰的團體,既有整體呼應的戰術,又有人自為戰的驍勇。白刃相接,殺聲震天,不到半個時辰,西夏兵團已是全軍潰敗。饒是笑傲乾坤氣豪膽壯,看了這場大廝殺的情景,也不禁瞠目矯舌,嘆道:“蒙古騎兵如此驃悍,怪不得無敵於天下!”

蒙古騎兵除了所乘的馬匹外,每人還帶有兩匹或三匹空騎,一騎倒斃,立即換乘他騎。這正是蒙古騎兵的戰術之一,不但在交戰之時可以有備無患,平時也可利於行軍的迅速。原來蒙古騎兵在長征之際,每人都是只帶少許的幹糧和馬乳,馬力乏時,可以替換,必要之時還可以把作為補充的馬匹宰了充饑,是以蒙古騎兵的速度在當時乃是天下無雙,一天走個三二百裏,是極尋常之事。

西夏敗兵在敵人追擊之下,潰不成軍,自相踐踏,慘不忍睹。直退到山下,才稍稍穩得住陣腳。蒙古騎兵想是不把這股殘敵放在眼內,也不願消耗兵力進入山區搜索。只見塵沙滾滾,大軍西去,大約又是去攻打另一座城池了。

蒙軍西去,山中難民方得幸免。華、柳二人出了山區,在路上向潰兵打聽消息,才知道烏梁海城前日已被蒙軍攻陷,守將高令公也被活捉了去。原來高令公自恃驍勇,蒙古兵一到城下,他不采取憑險固守的戰略,竟然出城迎戰,不到數合,便給蒙古的神箭手哲別射傷,陣上被俘。如今蒙古兵攻陷了烏梁海城之後,又已移師攻另一座名城“克夷”(即今陜北榆林)去了。

數日之內,西夏敗耗接續傳來,東西北三面的防線都給蒙古騎兵突破,名城一座座的相繼失陷,兵鋒所指,看來蒙古的大軍已是在作三面圍攻西夏京城的企圖。

西夏國土大半淪陷,各方逃向京都的難民和敗兵更多了。雖然大家都看得到,在蒙古強大的攻勢之下,京城決難久守。但京城畢竟是有重兵把守的,能躲得一時就是一時,勝於在外面毫無憑借,任從蒙古兵的宰割。

難民敗兵爭相逃命,一路之上,經常有敗兵搶劫難民口糧的事情發生,奪路奔逃,自相殘踏的事情更是司空見慣,慘不堪言。華、柳二人把坐騎送給一家遭遇最慘的難民,這家人家的老母,妻子喪生在敗兵蹄下,三個兒女也死了兩個,中年的丈夫必須上顧老父,下顧孤兒,倘若沒有坐騎,勢必寸步難行,全家死在路上。

華、柳二人雜在逃難的人流之中,這一日幸而逃到了西夏都門,一看之下,不由得叫聲“苦也!”原來京都的九個城門,全都關閉,不肯放難民入城。

難民密密麻麻地圍著京城,群情鼓噪,有的難民不顧一切的就攻打城門。城上的守兵只是不肯開城,一排排的亂箭射了出來,起初還是向空中發射,嚇不退難民,最後迫不得已的射人,難民給射傷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