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埋伏

燕原集不可以被稱為一座城縣又或村鎮,她只是個大湖捕魚兒海東岸附近各地遊牧民族交易的墟集,以一片廣闊的空地為中心,四周圍著近百個不規則分布的營帳,各色具備,色彩繽紛,蔚為奇觀。

楊易抵達時,空地上滿是人群,喧嘩熱鬧,觀其服飾,以契丹、莫族、突厥、等族人為主,至於其它的種族,楊易卻是不能認得。這些人有男有女,均著意打扮,頗有節日的氣氛。

此時的塞外各族,真的是野蠻與獸性的寫照。

塞外本就是蠻荒之地。不但有部落巢居樹上,更有藏身土穴,或將泥土摻和牛羊血築室。

還有的兄弟共妻,或以妻待客。

這也是為什麽那麽多的塞外小國家的帝王,或者草原上各個部落的頭領或者可汗,都非常仰慕中原文化,經常去中原拜訪遊歷的原因。

在大隋昌盛時,塞外各國的王族和部落酋長,都競相學習中原的語言與文字,東方的道德禮儀與市井繁華,是他們做夢都難以想象得到的。

只要見識到了中原的華夏之美,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感到自慚形穢,一旦這個國家的武力強大到足夠摧毀中原華夏之邦時,天生破壞美好事物的畸形因子,會促使他們不斷對中原大地進行攻擊。

這種進攻,一部分是為了生存,最多的還是發自內心的垂涎與向往。

既然得不到,那就摧毀它!

這與後世的一個東洋小國的思維極為相似。

縱觀歷史,整個中華民族都是在防禦外族進攻的歷史度過的,基本上都是處於被動的防禦地位,而極少會出現主動攻擊行為,就算是有攻擊行為的產生,那也是被長時間欺辱之後的爆發。

農耕民族與草原民族的區別就在於此。

長城修建的原因也在於此。

哪一方正義,哪一方邪惡,這已經無須爭辯。

歷史就是最好的說明。

楊易到來的時間很巧,正是著他們交易的日子,這情況會繼續十多天,不斷有人前來,亦不斷有人離開。

不論男女,人人背弓帶刀,坐在馬背上就像坐在椅內那麽安詳舒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方言,衣飾、裝扮,看得人眼花繚亂,聽得一塌糊塗。

來這裏做交易的既有一般牧民,更多的是各方酋長,土豪、惡霸,但人人依成規辦事,討價還價,不見恃強欺弱的情況。

墟集沒有其它漢人,使的楊易一人一馬份外惹人注目,只差尚未給人盤問。

交易的貨色應有盡有,除各類牲口、牛皮、羊皮、鹿皮、土酒、皿器等外,尚有中士來的絲綢、陶瓷等,使人目不暇給,大開眼界。

忽然有人在他身邊一聲大喝,楊易循聲而望。

說話者是個高踞馬上的大漢,長發披肩,頭戴狼皮制的圓帽,身穿牛皮肘襟、無須、短袖的上衣,銅帶束腰,綁腿長靴,正用鋼鈴般大小的雙目狠狠打量兩人。

楊易想起來時任俊給給他介紹的各個民族的穿著打扮,見他長發披肩,知道此人應該是室韋人,只不知來自哪一族。

據任俊指點,室韋人遇到朋友或要示好均脫帽為敬。

眼前這個大漢既不脫帽施禮,說話又這麽大聲,雙目更是兇光直冒,一看就是故意找茬的樣子。

楊易大喜,他正愁找不到與這些外族動手的理由,如今這個理由就這麽主動的找到了他。

附近人密貨擠,吵得喧囂震天,所以縱使室韋大漢喝如雷震,並沒有惹人注意。

室韋大漢指著楊易的馬兒大聲吼叫,滿露兇光的雙眼深處,一抹貪婪之色卻是難以抑制的展露出來。

楊易已經明白了,原來這個大漢看上了自己的黃馬。

他看向大漢,以突厥話輕輕說道:“這馬不賣,滾!”

如今的突厥話果然是整個草原最為流行的語言,對面的室韋大漢聽到楊易的話語之後,雙目兇光更盛,竟就那麽拔出腰刀,策馬沖前,向楊易劈面砍來。

刀風呼呼,威勢十足。

驚呼四起,行人紛紛躲開。

“噗!”

似乎有一道青光閃了一下,隨後輕響聲傳出,正在沖向楊易的一人一馬陡然分為兩片,鮮血噴濺,臟腑湧出。

楊易長戟斜伸,目光看著被他一戟劈成兩半的室韋人,輕聲嘆道:“何苦來哉!”

四周喧嘩驚叫聲更劇。

遠處山坡上營帳中開始有武士沖出,暴喝著向楊易撲來。

有武士以突厥話喝道:“你是哪裏來的漢蠻子?竟然敢當街殺人,不想活了麽?”

此時因為隋煬帝在世之時,幾次與草原勢力爭鬥,搞得整個草原人都對漢人極為仇視,這些武士雖然是向他詢問,但手中的馬刀卻是毫不留情的向他斬殺過來,根本就沒有任何盤問爭鬥原因的念頭。

楊易眼中殺氣陡然升起,猛然一聲長嘯,“臟手馬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