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待遇(第2/2頁)

“聽聞扶桑金銀兌換比例只有四比一?”這是王存業根據記載問著:“為何不在中土兌換呢?”

“王大人,這的確是事實!”青田長盛笑了:“但是金子要運到中土來兌換,風險卻是很大,這樣的話,實際上兌換比例八比一,只有二成利潤,卻也算不得多了。”

“風大浪大!”王存業若有所思。

船身隨著江濤波浪,青田長盛嘆息一聲,說著:“不僅僅是這樣,還有海賊有水妖,這海路不好走啊!”

又說些話,原來海貿的確是暴利,但風浪、海賊、水妖三大攔路虎,航海就變成了搏命,一旦失敗就連船帶貨和全船人一起陪葬,別說是一般人家,就是豪族和大名都受不了幾次。

不過就算這樣,海船也願意寧可少載些貨物,也要請得中土士子前去扶桑。

王存業不動聲色說著:“此誠是求才若渴了,不知有無章程。”

“當然有,卻有五品。”

王存業一笑:“願聞之!”

青田長盛沉思良久,說著:“有一技之長,能有益本家者,此是五品。”

扶桑看來也是看人給菜,王存業笑著:“不知待遇如何?”

“要是本國,俸祿足以,要是中土貴人,備加禮遇。”青田長盛說著:“比如邢君,雖不識實務,卻也可傳授儒學,故禮遇之,稱先生。”

“其上呢?”

“若邢君不但能教學儒術,還能對大略有相對精準的判斷,或者了解政事,能切實辦理公務,此是四品,可授知行,領職司。”

知行是世襲領地,王存業聽了點頭笑著:“再上呢?”

“不僅能對局面有著精準判斷,還能分析走向舉出要策,或者撫民殖貨明正典刑,此是三品。”

王存業初聽著覺得有理,現在卻有些要笑,心裏暗想:“癡心妄想!”

口中卻笑:“再其上呢?”

“能籌謀大略,圖世建功者,二品。”

聽到這裏,王存業就笑了:“一品難道是不世豪傑,武侯和文侯那樣百年不遇的人傑?”

說著嘆息著:“此法太過空泛,一品豪傑,在我中土都是天下氣運所鐘,百年不遇,怎麽可能去你扶桑,還願屈膝區區一縣一鄉之主效力?”

扶桑一國等於中土一縣,一個郡等於一鄉,而一個大名往往未必有一國之地,所以說是一縣一鄉之主。

“二品能籌謀大略,圖世建功者,在中土都是官居三品以上,掌得大權,位居公卿,豈會去你扶桑?”

“三品能撫民殖貨明正典刑,雖中土變異,也能居一縣一郡之官,豈會去你扶桑?”

青田長盛聽了不由臉紅,想說些什麽又有些氣餒,不過細思了片刻,卻說著:“卻也不同。”

“哦,有何不同?”

“中土繁華興旺,扶桑自不能比,只是中土有官無爵,或有爵無實,就算是位居宰相,能有十萬石不?”青田長盛深深沉思,開口說話。

王存業一怔,十萬石就是十萬畝,話說十萬畝私田,根本不可能,就算道法沒有顯世的鼎盛朝代時的宰相,也不過一二萬畝罷了。

“就算中土有十萬石,能世襲不?”青田長盛說到這裏,眸子亮起,笑的說著:“能傳幾代?”

富貴不過三代,這是中土的規律,除了皇家,還真找不出多少能延續三代以上的家族來。

“竊聞中土,開國公侯賞格不過萬石,並且時有奪爵貶落的事,可所謂對人才刻薄,扶桑雖小,一朝幕府開辟,功臣有幾萬石,十幾萬石,幾十萬石的家族比比都是,並且都可傳承三五代,七八代,甚至十幾代。”

青田長盛說到這裏,卻理直氣壯起來,說著:“我青田家遷移到青田郡,以此郡為姓,享二萬石,至今也有五代矣,富貴勝於中土公侯!而能分封功臣,也抵中土伯子,當可募得人才。”

說實際,王存業以前還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明朝朱元璋開國,國公級功臣待遇也不過幾萬畝私田,而且不能直接治民,並且多有削爵誅殺的事,能善終不過十之二三,這樣一算,的確這些功臣的待遇,還真不如扶桑土豪。

人家土豪都有幾萬石(畝),十幾萬石的待遇,並且能擁有私兵,又能統治領民,至於大名論待遇就更遠勝中土的王爺了。

宋朝以後,封王者也只是名義上的尊貴,能實際上擁有的土地很少,明朝算是最厚待藩王了,實際上藩王能真正掌握的田地也不過幾萬(畝)石左右,薄的遠支郡王不過幾千畝。

這個世界的朝廷也差不多,後來道法顯世,各地諸侯才算領有實地,但也只是諸侯才有這待遇,普通士子和官員卻無此待遇。

這個問題值得深深思考。

王存業隱隱意識到,這怕又是個人和道宮(官府)的定位和角度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