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此去無多路 談仙拄杖前

題記:本回是第十二卷“山人篇”的最後一回,石野與付接將在仙人飛升遺跡結束追蹤。本卷名為山人篇,顧名思義——山人為仙。這一路追蹤到談仙嶺為止,萬裏風塵磨礪是一種象征。石野這一路遇到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如果換一個角度看他的行為,那麽在世人眼中所見的可能就是民間傳說,比如賣面姑娘陳雁會如何看待石野?人世間的志異故事也許就是這麽流傳下來的。本回內容如果不看石野殺付接的情節,那麽它將是一篇山水遊記。如此描寫的目的只是想說明“殺”不僅僅只有刀光劍影血雨橫飛,除魔衛道也可以有如詩如畫的意境。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閉幕地在嘉興南湖。南湖畫舫本是鶯歌燕舞、笙簫軟語的所在,而當今成為了有紀念意義的聖地。說到山湖風景,嘉興還有一處遠勝於南湖,那就是位於海鹽縣境內,東海杭州灣邊的南北湖。

南北湖點綴在環山之中,山雖不高卻連綿起伏如翠屏疊嶂。湖中有一堤分水面為南北,輕波蕩漾煙雨怡人。更奇特的是,走過長堤穿湖而過,再登上山鋒,盡處的懸崖外便是浩瀚的大海。仙人到此,也會駐足流連。俗人到此,直願與山水長伴。

我一路追蹤付接在南北湖外山腳下穿過一處村鎮,偶爾在一戶人家的樓房墻基處看見了砌進地面半截的石碑。碑上從上到下有四個半字,依稀可辨認出是“董小宛葬花”。這才想起前面就是南北湖,也是江南名妓董小宛的葬花之處。這葬花古碑在山中寂寞了數百年,如今不知何故成了尋常人家的墻基石。(徐公子注:本書“作品相關”中有圖片。)

董小宛天資巧慧、容貌娟妍,能歌善舞亦工詩畫,與柳如是、李香君、顧橫波合稱為四大名妓。她匯集古代名嬡軼事,編成《奩艷》一書,傳世書畫有《蝶卉圖》。揚州糕點佳品“寸金董糖”和“卷酥董糖”,相傳也是董小宛首創。崇禎十五年,董小宛歸冒辟疆為妾。明王朝覆滅後,董小宛曾跟隨冒辟疆流離南北湖。此時她的夫君產生了出仕南明政權,離她而去的念頭。董小宛百感交集,看到春盡花落,悵感身世飄零不知將來葬身何處?她以葬花於南北湖畔雞籠山麓來自喻。掃落花,埋香冢,泣殘紅。此舉打動了冒辟疆,他打消了離董而去的念頭。

這便是董小宛葬花的史實故事。後代曹雪芹寫《紅樓夢》,將董小宛葬花的典故移植到書中。成了林黛玉的故事。再後來香港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寫《七劍下天山》,據民間野聞將董小宛附會為清順治皇帝的董鄂妃,這一小說家的杜撰直到如今還有很多影視劇編導在不斷戲說。

而我一眼掃過這塊石碑並沒有時間留下腳步去仔細研究,閃念間想到當年小宛葬花於此,而今日我要讓付接葬身於此。淒美落紅與人間惡魔埋葬於一處。不論是美麗還是醜惡,在這山水間都將得到天地的凈化。要麽沉淪,要麽升華!

黃昏時我追到了南北湖邊。付接已經登上湖水另一側的山峰,到達了海邊高崖上。他不走了,也不再隱藏周身的神氣波動,與之相反,從遠處的山峰上散發出一種強大而渾厚的氣勢。一路追行萬裏不離不棄,到達大陸的盡頭時他停下腳步的那一瞬間,恍然乎我們突然心意相通——知道了此時彼此的心意。

付接不想再逃,他想在此地做一個了斷。因為他終於明白我既然能夠一路追到這裏也會繼續追他到任何地方,甩是甩不掉的。這裏,將是我與他進行一番決鬥的戰場。要麽他殺了我或者重創我,否則這一場糾纏無法結束。我感覺到付接就在南北湖群山的最高峰鷹窠頂上盤腿坐了下來,靜靜的在調養真氣,等待我的到來。我也放慢了腳步,沒有繼續緊追,舉步上了另一座小山嶺。

南北湖西面的群山中,有一個兩峰夾峙的小山頭,南面為南木山,北面為北木山,西望鷹窠頂,東側為一條三裏長的山谷。周圍古木參天,竹林茂盛,只有一條小徑可供出入。我沿林中小徑走上了這座不高的山嶺,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下來,只見滿天星鬥閃爍。然後我與付接一樣也坐了下來,靜坐調息,洗去這一路風塵疲憊。我想付接也能知道我的心意,最終放手一戰之前,我們都需要好好的休息和整理一番。明日日出之時,我將和他做一場了斷。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身心一靜立刻感受到此地有一股純凈無比的仙靈之氣。我突然知道了這是什麽地方——此地名為談仙嶺,是千年之前的仙人飛升遺跡,這位仙人姓譚。

南唐道家譚峭,字景升,號太極子,拜嵩山道士為師,得辟谷養氣之術,世稱“紫霄真人”。他為潛心修道,遊遍名川大山,最後選在此修煉丹藥,專心著述。譚峭在這座小山上結爐煉石,辟谷養氣,兼為當地百姓采藥治病,並留下了傳世之作《化書》。譚峭飛升之後,人們把南北湖畔這座小山稱做譚仙嶺。漢字古意“談”與“譚”可以相通,千年流傳到如今此山已名為“談仙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