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鑿池龍取水 立塔聚靈風(第3/5頁)

“風君子,你說那傳說能是真的嗎?菁蕪洞天鎮蕪城九百裏地脈,蕪城九百裏地脈鎮天下九千裏山川。”

風君子:“如果傳聞都是假的,我還跟張先生學什麽風水?我上次要你整理的那份資料柳老師弄好了嗎?”

“正好今天給我了,都在這。”我將那個文件夾遞給他。

風君子:“關著門沒別人,我們一起研究研究。……”

唐以前的地方志記載,九連山脈因蜿蜒相望的九座主峰得名,依次為:昭亭、飛盡、白莽、留陵、妙門、齊雲、法柱、承樞、方正。根據史籍描述,我進正一三山所見左邊的山峰是法柱,右邊的山峰是承樞,正中面對的是方正峰。正一三山藏於青漪湖中的洞天結界,尋常人不可見,與菁蕪洞天各具神妙。

從蕪城地圖上看,青漪湖出發畫一條連綿曲線,沿九連山脈出昭亭經廣教寺、九林禪院、狀元橋、到龍首塔為止,不多不少九百裏!這不是直線距離,是曲線展直的估算。有意思的是,這條曲線恰好穿過了我們石柱村與風君子家的所在。唐以後的史料便沒有了九連山最後三座山峰的記載,更奇怪的是——歷代資料對狀元橋與龍首搭所記甚少,大多語焉不詳。我們只知道這橋與塔大約是北宋年間梅氏家族為紀念祖輩所建。

“知道這狀元橋是一種什麽橋嗎?”風君子問我。

“你家老爹是橋梁工程專家,怎麽還問我?”

風君子:“我爸就算搞一輩子橋梁工程,也不會造這種橋。你不覺得這座橋太奇怪了?不要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歷史古跡,假如你就是一千年前的人,會怎麽看身邊有人造這樣一座橋?”

也許是多少年來見怪不怪,看見狀元橋人們沒有多去想它。今天風君子一提起,我確實覺得這座橋太奇特了!它不架在一條河上,而是在空地上開鑿了一個很大的深池。這個池子是半圓形,直徑有十丈。圓弧的一面突出朝南,遙遙與龍首塔相望,直線的這一面在北邊,與蕪城中學相鄰。這座白石橋有三孔跨度,一丈八尺寬,五丈長,從南到北架在半月形的深池正中。

如果現在有人修這樣一座橋,是毫無意義的勞民傷財之舉!古時修橋鋪路都是眾人稱道的善舉,也是一件意義很重大的事情,誰會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去建造這樣一座本沒有必要存在的橋梁?如果僅僅為了紀念祖先,彰表遺德,將這座橋架在句水河上鰲峰橋的位置豈不更美?古時是沒有鰲峰橋的。

風君子看我疑惑不解的樣子笑了,他指著資料中一份狀元橋的圖片道:“這是一座風水橋。……開鑿半圓深池匯聚地氣,池上架橋使地勢不斷,實在是匠心獨具。”

“聽你一說還真有點道理,只能這麽解釋了,否則這橋沒必要存在。只是梅家先祖為什麽會選在這個地方?”

風君子從兜裏掏出一張縮印的蕪城地圖,上面用紅筆打了兩個圈,中間畫了一條曲線。他指著圖說道:“蕪城九百裏山川龍脈,到此地勢已盡。前面就是句水河,向前就是蛟龍入水,地脈如此行走氣勢均衡。可恰恰有人在句水河邊立了一座龍首塔,鎮住了地脈龍頭,使龍困於野不得見風入水。……所以在地勢龍吻之處開鑿深池蓄水架橋,鎮龍於地而不困,得修養生息,這個池子實際上是‘龍取水’之意。”

“既鎮住龍脈,又要修養地氣,那立塔豈不是多此一舉?”

風君子指著狀元橋又指了指龍首塔的地標說道:“狀元橋龍取水,那麽龍首塔下的那座小山就是龍吐珠之意。蕪城九百裏山川靈氣精華在此,立塔匯聚,塔下煉神山大器為菁蕪洞天。這是鬼斧神工的創意,而且梅氏此舉另有深意。”

“另有深意?護持蕪城地脈嗎?”

風君子:“恐怕不僅僅是護持而已,也有修養之意。……翻一翻柳老師那份資料,看看歷朝歷代的高人在這條地脈上都幹了什麽?”

正一三山的資料在史籍中並沒有半點記載。九林禪院是有史可考最早的古跡。九林禪院是武則天赦立,準確年代不詳,據說是在她改唐稱帝之前。武則天立九林禪院的同時,還根據蕪城當地的傳說封綠雪為昭亭山神,山神廟與山神像都是那時候建造的。史料中沒有記載但我和風君子私下知道的另一個情況是——武則天從禪宗六祖慧能手中得到的木棉袈裟也秘密供奉在九林禪院中。

九林禪院的故事未完。沒過幾十年,唐朝國師善無畏領玄宗李隆基的聖旨遠赴蕪城封賞九林禪院眾僧,並在寺門外親手植下一株龍柏。而在另一則傳說中,善無畏也上了昭亭山。

故老相傳,昭亭山中有自漢遺留的一十三株神樹。善無畏上昭亭,以朱砂筆批於樹幹,一共批了十二棵神樹,只有最後一株遍山沒有尋得。善無畏走後,十二株神樹先後枯死,最後漏下的那一株。我猜測恐怕就是綠雪的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