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請看今日之域中 竟是誰家之天下(第2/3頁)

武承嗣道:“協助李敬業叛亂的薛璋就是裴炎的外甥,我聽監察禦史崔察說,裴炎與他就是同謀呢!”

裴炎是薛璋同謀?說實話,武後並不太相信,但這種事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是一定要徹查的。此時武後心念一轉,想到了此事也是個好機會,可以在朝中來一番大換血。當初廢李哲帝位,心中也存了自己登基的打算,可看形勢朝中故舊勢力並不擁護,現在是時候好好清洗一番了。

想到這裏武後立刻下旨,讓監察禦史崔察,連同肅政大夫騫味道等人羈訊裴炎。本來就是崔察告發的裴炎,再讓崔察本人去查,裴炎還能有跑嗎?聖旨傳了下去,武承嗣問:“天後還有何旨?”

武後看著他說:“裴炎要查,但平叛之事也是當務之急,當派兵征討,你有何謀劃呀?”

聽武後的語氣,是希望自己的侄子主動請纓領兵出征,也好讓武家子弟謀一場軍功。武承嗣剛才話說的輕松,但一想到領兵打仗就心中害怕了,趕忙道:“南魯公梅孝朗能征善戰,天後何不問問他?”

武後微微皺眉:“梅孝朗是裴炎女婿,你不知道嗎?”

武承嗣只想把這差事往外推,也替梅孝朗辯解:“梅家和裴家可不是一條心,他們翁婿不和,洛陽人盡皆知。最近裴炎與私黨飲酒,常酒後大罵梅孝朗是白眼狼。”

武後微微嘆了口氣:“那好,你去吧,本宮自有計較。”

武承嗣領命而退,宮中傳旨急召梅孝朗。一見面,行禮剛畢,武後就把那份檄文扔到了梅孝朗懷中沉聲問道:“南魯公,駱賓王這篇文章,寫的好嗎?”

這話不好回答呀,若說好,那就是擁護叛軍。若說不好,這篇文章確實精彩連武後自己都誇。梅孝朗沉吟著答道:“駱賓王,一書生而已。有文修還需有武備,賓王能文,敬業未必能武。”

武後點頭:“南魯公的見識不錯,請坐下說話。今天召你來,只問一件事,何人可為征討主帥?”

這話更不好答,假如梅孝朗不挺身而出,可能會有怯戰或同情叛黨之嫌。但是武後若沒有猜忌之心,直接下旨讓梅孝朗掛帥出征就行了,何必有此一問?

梅孝朗思前想後,很謹慎地答道:“敬業以匡復之名反叛,實為誆言托辭。朝廷大軍為正軍心,斥敵之偽辭,應以皇家宗室子弟為帥。如此一來,大軍到處,自無人再依附叛黨。”他這個建議很有講究。李敬業自稱討伐太後匡復李家,那麽朝廷就派一名李家皇室宗親去領兵平叛,名正而言順。

武後是個聰明人,也是一位很出色的政治家,立刻就聽懂了梅孝朗的意思。她原本打算讓武家子弟領兵出征立這場軍功,現在來看並不是最好的計策,梅孝朗的建議更佳。梅孝朗敢在這個時候提這種建議,也是需要膽量的,說完之後就見武後笑了:“此時敢進此言,可見南魯公忠心為國,並無似慮。那麽你看,皇室宗親中何人可領兵?”

梅孝朗:“左衛將軍李孝逸。”

武後又問:“孝逸並非宿將,若作戰不利,又當如何?”

這話問的又有玄機,背後的意思可不是指李孝逸作戰不利,而是說假如李孝逸懷有觀望之心,不盡力平叛貽誤戰機怎麽辦?梅孝朗後背有點出汗了,但面不改色地答道:“大軍可以分為兩路,前後而發,李孝逸率前路軍先行,後路軍為聲援。”

梅孝朗的建議是發兩路兵馬,一前一後,後面這路大軍說是聲援,可暗中的意思也是監督挾制。武後聽到這裏終於滿意了,連連點頭道:“那你看,何人可為後軍統帥?”

“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梅孝朗終於舉薦了自己的心腹,這位黑齒常之將軍原是裴行儉的部將,當年就與梅孝朗相交甚厚,裴行儉死後更是梅孝朗在軍中的親信,而且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宿將。

梅孝朗此時已經接到了蕪州老家傳來的密報,知道了薛璋上門先誆騙後逼迫梅振衣之事,心中也是深恨李敬業等人,於公於私,他都不會對李敬業客氣的。

當著梅孝朗的面,武後立刻命人擬旨,命李孝逸與黑齒常之率兩路大軍,先後南下平叛,完全采納了梅孝朗的建議,這也是一種恩寵的示意。懿旨擬完了,武後卻沒有立刻讓梅孝朗走,命宮人賜茶,漫不經心地又說了一句:“有人告發你親家翁裴炎,與薛璋內外勾結,同謀反叛之事,南魯公有何見教?”

這句話說得輕飄飄的,聽在梅孝朗耳中無異於平地起驚雷,手雖然沒抖,但差一點就差茶碗給捏碎了。他早知道薛璋是裴炎的外甥,但有人指控裴炎謀反,他還是第一次聽聞。

太後是什麽意思?如果真想勾連他梅孝朗,剛才也不會先問計當面擬旨了,但如果沒有責問之意。話中也不必特意點明裴炎是梅孝朗的嶽父。梅孝朗離座而起,伏地說了一句話:“想當初陣前射子,我亦心如刀割,但家國大義當前,別無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