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幕府轉折點(第2/2頁)

而作新川將軍直臣的旗本五千人,禦家人有一萬八千,在這些旗本中,知行九千石以上2人、八千石以上4人、七千石以上12人、六千石以上21人、五千石以上73人,總共才112人,算是嫡系中嫡系。

100石到200石是下級旗本,大多數旗本知行在五百石以下,占領百分之六十,3800石在幕府是大身旗本,由小普請晉升到寄合,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體面,可設陣屋自行管理,歷代當主皆受到重用。

坂東家就是在倒幕戰爭中真正受到了幕府認可,因此飛黃騰達。

坂東媛子雖在資料裏看見他的成績,但見著裴子雲小臉認真沉思,不由好笑,隨口問著:“您覺得,為什麽出現叛軍先勝利,而幕府最後勝利呢?”

“這太簡單了,坂東桑。”裴子雲在沉思中醒悟過來,搖著頭淡淡的說:“倒幕三藩,很早就把落後的火繩槍等舊式武器賣掉,買到英制步槍,但幕府也不是白癡,同樣購買了法式武器。”

“這武器方面,可以說不分上下,甚至幕府還遲鈍些,但差距不是很大。”

“而關鍵勝負手,就在軍隊組成,經過二百年和平統治,當年血戰於野的武士後代,其實已變成害怕見血的權貴階級。”裴子雲眼中流露出些感慨。

“倒幕三藩人少,且藩士(武士)經過幕府長期滲透,有點不可靠,廢除了以武士為基本編制,建立了以浪人和農民為主力的新軍,這些人雖經驗少,但悍不怕死。”

“而幕府雖有新式武器,卻全由舊旗本組成,這些人二百年沒見血了,雖不是不可以進步,但必須有時間。”

“而當時幕府還經過了兩件大事,就是藩士在光天化日之下刺殺了幕府大老,這在我的《櫻花下的武士》裏有過描述。”

“其次是慶忠將軍暴死,慶興上台,其時才十七歲。”

“大老為武士手刃,新將軍上台過於年輕,幕府威信受到了嚴重影響,最缺的就是時間,所以才一交戰,幕府大敗。”裴子雲說著。

坂東媛子聽到這裏,心中震驚,原本有些調笑消失了,以全新的目光打量著裴子雲——不想這人才十二歲,對這一段歷史見解是這樣的清楚!

要知道,坂東媛子曾花費了幾年時間來研究這一段歷史,卻始終未能明白幕府大敗的原因。

“慶興將軍見情況危急,調集了北海道的軍隊上陣,這未必寄有多少希望,但北海道氣候相對嚴酷,武士腐敗相對低,故一上戰場,立刻遏止住了倒幕軍。”裴子雲繼續說著。

“經此數戰,慶興將軍立刻發覺了彼此的強弱點,頒布了命令——前線固守牽制的命令。”

“倒幕軍一旦遏止住,人少,資源小弱點就暴露出來,畢竟幕府軍人數多,資源多,單純遏止還是相對容易,等進入消耗戰,幕府八萬軍經過血戰,漸漸適應了戰爭,倒幕軍就大勢已去。”

裴子雲說著,心中知道,這世界歷史與德川慶喜當時差不多,政治上連出昏招,讓人咂舌不已。

軍事上也差不多,經過二百年的和平,軍隊沒有一支可打,小規模鎮壓下浪人和農民還可以,遇到新軍就撲了。

當然更嚴重的是戰略上的巨大錯誤。

就算前面的牌都出錯了,哪怕沒有北海道的軍隊,單是命令幕府軍隊,不急著野戰,挖壘依墻布線一招“圍而不打,據壘而墻”,就可隨手滅了倒幕軍。

原因很簡單,不能打,守壘射擊總可以。

一旦倒幕軍被遏止,無法迅速突破,它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

可以說,知道了這點,德川慶喜都能隨手碾死倒幕軍,所謂歷史必然性其實一文不值。

“原來我們北海道軍,作用只在於遏制一下嗎?”驚訝後,聽裴子雲這樣說,坂東媛子有點失落,北海道軍的領導就是坂東家。

“這遏制一下,就是生死區別,國運轉折,當然也得當時將軍醒悟。”裴子雲說著笑了一下:“要不,坂東家雖奮勇作戰,但實際並無多少戰績,哪能獲得知行三千石?”

這事聽起來容易,只需將軍醒悟過來,遏制一下,結果就完全不同。

可是裴子雲知道,身處那時那景,沒有開闊眼光,足夠謀略,又如何能醒悟過來?

“初代將軍肯定不能預料日後二百年的事,但當時把北海道納入開發,結果就有一支北海道軍遏止了倒幕軍,使將軍能醒悟過來,調整了戰略,三年就把倒幕派完全殲滅。”

“這,真的是環環相扣,太奇妙了。”裴子雲感嘆著,就在這時,突整個莊園搖擺一下,“轟”一聲。

“地震了?”兩人頓時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