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冷厲老帥(第2/2頁)

為什麽不認可?很簡單,新月國實在太窮了啊,若是信了真神,就要過那樣的日子,想一想還是很憋屈的。

所以這個小部族的叛逃,真相應該是這樣的:有人支持朝廷,但也有狂信徒想要投靠新月國,雙方立場對立得很兇,在無法調和的情況下,狂信徒們殺掉了百余名最激烈的反對者。

剩下的中立者們別無選擇,只能被這些狂信徒裹脅著,投靠了新月人。

關隴軍役使認為,殺掉那些狂信徒沒有問題,但是大多數被裹脅的黎庶是無辜的,他們只是沒有主見,隨波逐流罷了,懲治他們是必須的,可全部誅殺就過分了。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坤帥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冷厲,她很幹脆地拒絕了這個建議——這些人既然沒有反對投靠新月人,那就應該承受被裹脅的後果。

與此同時,她不無鄙夷地表示,關隴軍役使你這是婦人之仁,還好你僅僅是關隴的軍役使,而不是軍役部長。

坤帥是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老帥,有著職業軍人應有的冷酷和無情。

在平日裏,她可以是一個柔情的妻子、和藹的母親以及寬厚的上司,但是一旦走上戰場,她只會是一名令人膽顫心寒的統帥,而不會將日常的情緒代入進去。

事實上,坤帥對於戰後成長起來的國內將領,很多時候都會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若是論帶兵之術,也只有李清明能讓她略略高看一點。

不過她這一次發火,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一直以來,她都非常反感先皇對少數邊民們的優待,她認為朝廷能夠一視同仁,這些少民已經該感動得淚流滿面了。

但是沒辦法,先皇在坐穩皇位之後,一直在努力消除光宗留下的影響,在對待少民的問題上,先皇做出如此改變,其實也是否定光宗對少民又拉又打的態度。

沒錯,對先皇來說,如何對待少民,根本不重要,嚴厲也好寬松也罷,這種小事都不會影響到他的位子,他只是很單純地想“去光宗化”,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坤帥就是這麽看待這個問題的,不過當時她已經乞骸骨榮養了,也就懶得趟這趟渾水。

正是因為如此,現在關隴軍役使的言辭,很容易讓她生出憤怒之心來:你們這些毛孩子懂什麽?整天說什麽寬容之類的,你們壓根兒沒有意識到,人的毛病都是被慣出來的!

事實上,關隴軍役使也是參加過衛國戰爭的,不過當時年紀尚幼,也僅僅是禦林軍裏一名負責文書的高階制修,雖然參加過幾次戰役,可個人的戰果很是一般。

不管怎麽說,坤帥如此訓斥他,他也只能硬生生地忍著,還得感謝坤帥指點迷津。

因為坤帥發火了,所以兩萬精銳銜尾直追那五千叛變的胡族。

這胡族的叛逃,是得了新月國的支援的,與他們同行的,有一萬名新月國軍士。

他們的叛逃,因為是裹脅了老弱婦孺,所以逃跑的速度快不起來,那一萬名新月士兵,為了阻擋身後的追兵,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關隴軍役使和烏孫軍役使對坤帥的命令,很是有點頭大——這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五千叛逃的胡族,正是新月國最最急需的“馬骨”,哪怕是為了樹立一個榜樣,他們也必須保護好這些人,以便爭取中土的民心。

仗打成這個樣子,想要追殺這五千人,必須要面對新月國的瘋狂阻擋,這一波下來,也不知道己方會付出怎樣的代價,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恐怕完不成任務的可能性,會更大吧?

不過令兩人感到不解的是,追了三天三夜之後,那一萬名新月士兵眼見己方損失慘重,竟然直接潰散四逃了,而遷移途中的小部落,五千人裏,跑掉的不過區區二十余人。

兩名軍役使還真沒想到,任務就這麽完成了,於是也顧不得許多了,直接命令軍士們:留下幾個重要的,其他人全部殺了。

跟這五千人同時被抓的,還有新月國四百多名軍士,其中傷者占了大半,但是也有人是在撤退的時候,有點不辨東南西北,稀裏糊塗被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