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四章 文先生(三)

“古時風氣,比如今不同。”

“唐朝以刺客來刺殺敵君,在當時講究光明磊落的風氣下,不是光彩事情,關於此人刺殺敵君一事,也是一直不曾揭開。”

“這還是唐朝後來鼎盛之時,風氣有改,才提倡此類事情,也才有了此人的名聲。”

鄧隱說到這裏,細細述道:“根據記載,此人自動請纓,命唐祖皇帝將自己打下牢獄,將他妻子納為妃子,然後鳩殺,至於其親子,除以淩遲,夷滅三族……而他自身,斬斷一臂,在牢獄之中,被一至交好友所救,而這至交好友事後,也被皇帝所殺。”

“他帶著殘身,投靠敵國,敵君見他如此悲慘下場,盡信無疑,且又十分賞識此人才能,視作心腹,委以重任,就如您對於文先生一樣。”

“後來……此人與敵君同遊,半途暴起,殺掉了敵君,旋即又自刎而死。”

“在當時的風氣,作為刺客,注定見不得光,而他的妻兒也都死了,他的好友也已死了,他的族人都死了,就連他本身也死了……但這是他主動請求。”

鄧隱擡起頭來,道:“他憑的是什麽?他放棄了一切,又是為什麽?”

“他給自己定下毒計,在此之後,可有後悔?他若後悔,何不在敵國之中,作為高官?須知,以他的處境,敵君已是萬分信任於他了……”

鄧隱看著梁帝,道:“老臣自覺忠於梁國,可以為梁國征戰沙場,死而不悔,但也不敢說,會如這人一般行事。”

梁帝看著他,道:“親朋好友等等一切,便是你眼中所見的梁國,朕可以理解。”

鄧隱道:“但此人呢?”

梁帝默然不語。

鄧隱說道:“此人行事,世間人俱不能解,而老臣自認為辦不到,可卻也不認為此人也辦不到。”

梁帝默然片刻,道:“他不是有了英雄之名麽?”

鄧隱說道:“但這是後世給的名,而他當時死而無名。”

梁帝說道:“你認為文先生,也是此類人?”

鄧隱道:“至少該是相似之人。”

那位刺客,也是倍受敵君器重,名利權勢俱有,但終究選擇了這一條路。

這與文先生,是否更為相似?

梁帝微微閉目,道:“朕也想過,世間當真有這般人麽?”

鄧隱低聲道:“有的,陛下作為國君,應該相信,在梁國之下,那些默默無聞,卻犧牲一切的人物。”

他擡起頭來,嘆道:“這個刺客,便是退一步講,只當是有名的,可仔細論來,那些無名的呢?”

正是因為無名,所以默默無聞,所以世人不知。

所以,才有人質疑,是否真的存在這一類堅烈的人物?

梁帝走到桌案前,忽然道:“老將軍的侄兒,掌握的是梁國的諜報罷?”

“正是。”鄧隱點頭道:“咱們梁國,不乏這等精忠報國,卻默默無聞的人物,他們可敬,也是可悲,他們史上無名,他們當世無名,他們不得封賞,他們只得在黑暗中,見不得光。甚至,就連您這等國君,都對他們,沒有半點熟悉。”

梁帝閉上眼睛,低聲道:“既然蜀國已滅,這樣的人,便召回來罷。”

鄧隱說道:“已是有所安排。”

頓了一下,又聽他道:“其中七十余人,知曉太多隱秘,前日召來後,盡數滅口。二百余人,已妥善安排今後去向,但此生不得再提潛入蜀國一事,他們功勞不小,老臣也論功行賞,但他們做的事情,不能以常理論,還是不能顯露於人前,所以便安心作個百姓。至於大部分人,論功行賞,安排職位,均已安置妥當。”

梁帝沉吟道:“前面這些人,真要這樣?”

鄧隱點頭道:“事情不能現於人前,只得如此。”

梁帝忽然有些情緒低沉,道:“然後,後世之中,也有人質疑他們這樣的一批人,是否存在?就如朕一樣?”

鄧隱默然片刻,道:“是啊。”

“朕一向認為,凡事用人,無利益而不長久……”

梁帝提起一份奏折,輕拍了記,說道:“這利益可以是權勢,可以是財物,可以是名聲,可以是美色。但他們全都沒有,就連一個名聲也都沒有了……”

鄧隱沉聲道:“或許他們的利益,就是滿足了心中一直追求的信念。如文先生此類,自幼來到梁國,他的大半輩子,都在梁國,他在蜀國也無牽掛,但他依然做下這般大事,也只是為了那堅定不移之念罷了。”

“半生行事,只怕早已將這信念,深入骨髓了罷……蜀國滅了,文先生也不願真正替朕效力了,而是寧願伴隨著前半生的信念,一同毀滅。”梁帝微微仰首,神色略有苦澀,道:“這樣罷,正史不能記,便在野史上記下罷,讓有些人明白,曾有這麽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