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道可道 第一九二章 李世民

卻說悟空在這廂焦急萬分,偏偏又無法脫出樊籠,已是心灰意冷。

他自然知道,如來既動,天庭、三清豈能坐視不理,又不知有多少勢力此刻都在摩拳擦掌,想從中得利。

佛道乃天下兩大教派,相關氣運,非同小可,對許多遊離兩教中間的人物來說,站對了位置可重要的很。回想《西遊記》中,佛祖收了悟空之後,非但赤腳大仙這類的散仙向如來敬上交梨火棗,便連南極壽星亦諂媚奉上碧藕仙丹等寶貝。東西價值大小暫且不說,這舉動無非表明心跡而已。

取經一事看似單調,其中種種磨難,妖精阻撓都是表象,而背後牽扯的勢力,又有多少明爭暗鬥藏於其中,西遊一書取名《西遊釋厄傳》,表面上看是駕鶴西遊、化解磨難之意,若反過來理解,卻是傳道東土、佛終勝於道的結果。種種微妙,俱在西行路上。

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多少改變了一些天地之間勢力格局,更揪出了許多暗藏其中的人物,只不知對西遊一事會有何影響。

齊天嶺便是當初的火焰山,乃是西遊必經之路,這一關恐怕極為難過。自己若在取經隊伍中,能不能過便是自己一句話。三清此際強勢許多,不知又會給取經增加多少阻礙,恐怕只會多,不會少吧。

此時不知三清如何構畫綢繆,不知有沒有動過救自己出去的念頭。想起三清,悟空便想起了老君曾經問過自己的一句話:“你究竟志在何方?”自己當初答的是“不失本心,使人不失本心”,如今再想,這的確是自己肺腑之言。

本心?這兩個字躍入悟空的腦海,如同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開啟了一道光亮。自己為了脫困出去,試遍各種神通,唯獨這法子沒試過。

想當初在本我界時,自己陰錯陽差得了第二本相,便是白衣書生模樣。本我即本心,自己有兩顆本心,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化出兩個模樣來。如來鎮住的是造化神猿的自己,不知另個本相是否還能動彈。

成與不成,權且一試,悟空心意一轉,伏在地上的神猿便化作了白衣書生模樣。果然成了,五行山鎮不住這個變化術!不,這不是什麽法術,而是心意,意到則靈,天底下怕還沒有什麽力量能夠阻止心意的。

悟空使白衣書生法相小心翼翼施了個分神術,果然毫無阻隔。悟空心中狂喜,一躍而出,地上立著個白衣書生,而五行山下仍伏著靈明神猿!

悟空悔之莫及,自己為何沒早些想起這法子,苦苦在這荒廢了幾十年,所幸似乎並未耽誤什麽大事。

這時身後一聲大喝:“呔!那書生何人?”

聽了這聲音悟空一陣苦笑,正是康安裕。

康安裕奉楊戩之命在此守候悟空,他只一錯神功夫,便見悟空面前多了一個書生,怔怔站著,也不知要做什麽。他心中大驚,悟空若出了什麽差錯,楊戩定然會責怪自己。

悟空哪裏會與康安裕糾纏,一縱身便飛上雲霄,遠遠去了。康安裕撓撓腦袋,只道這書生是悟空故人,前來探望的罷了。

悟空重歸自由身,一身修為雖只有當初一半,卻也知足了。脫出藩籬中,遨遊自在意,縷縷層雲在身邊飄過,自己,許久沒有這般感覺了。

而此際卻不是愜意之時,悟空匆匆飛至齊天嶺,暗暗尋到了大禹,自己脫困之事驚天動地,卻不可為眾人道。

大禹見了悟空,自然震驚不已,悟空也未說緣由,只教他不可與旁人說。他此番來見大禹,其實是有個想法,此時觀音正在東來路上,途中為唐僧收了沙僧、八戒與悟空。悟空只想驗證,這到底是巧合,還是早有預謀。

大禹手下上古異獸頗多,隨意尋一個都在惠岸使者之上,悟空要教一人阻住觀音去路,倒要看看觀音是否有收服之意。

如若成了,這異獸便可為取經助力,如若不成亦無妨,正好說明觀音選人存了私心。最壞的結果……只怕便是被觀音用個箍子套住,收到南海去了。

大禹聽悟空要借人,一口答應下來,道:“雖有些風險,但我暗中跟隨罷了。”悟空聽了放下心來,大禹未必能解得了那幾個箍子,但阻止觀音出手還是有些把握的。辦妥了此事,悟空匆匆辭別,直向九幽之淵飛來。

李世民啊李世民,但願你還在此處。

悟空沿老路入了地府,使個隱身法小心前行。

行不多時,只見一冥都太尉手執一張引魂幡,在前引路,後面又有一判官攙著一頗具威嚴之人,悟空見這人容貌氣度不俗,心中有了猜測,難道真叫自己遇上了。

這兩個保著那人出了幽司,於第十殿轉輪王殿後兜了個圈子。這人道:“此路差矣?”

判官答道:“不差。陰司裏都是如此,有去路,無來路。如今送陛下自轉輪藏出身,一則請陛下遊觀地府,一則教陛下轉托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