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天機盡 第五二一章 問大道

這是一個夢嗎,不!夢中的意識怎會如此清晰?

悟空忽然想起,現在的狀態,竟然似曾相識!是的,他想起來了,自己初生之時,第一次進入水簾洞聞道之時,便是這種奇妙的感受,只是,那時有燃燈在耳邊傳道,現在卻並無半點聲響。

便在此時,忽然有一個聲音響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是什麽?仍是《道德經》!

悟空聽到這個聲音,心中既驚且喜,這個聲音……不是燃燈,也不是那個天外之人,居然是……自己?不錯,就是自己的聲音,從一個玄妙的空間傳來,一句一句傳到自己的耳中,字字入心!

悟空已不及細想這到底是為何,這道經的詞句如潮水般襲來,充盈著他的內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死而不亡者壽!何為死,乃肉體之不存,何為亡,乃精神之所失!照如此說法,如燃燈,僅為身死,其實未亡。燃燈之佛法要義,仍有彌勒一脈相傳,廣播天下,聽完這句話,悟空心中大為欣慰。

又有傳道聲來:“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這句甚是難解,悟空想了一會才明白,大致意思便是,心靈的靜寂達到了極點,且堅守不變,萬物才得以蓬勃生長,而萬物紛紛蕓蕓歸於本根,那本根其實便是無邊的靜寂,靜寂,不是消亡,而是復歸到生命的本質中去也!

不知為何,說完了這句道經,那聲音再不想起,仿佛刻意要給悟空時間思索一樣。悟空念及自身,此刻可不就是靜了,靜到六識不在,靜到造化一脈都無法感知,靜到只知有我,不知天地萬物。

這便是靜寂到了極點嗎?是不是混沌之中,便是這般模樣呢?

混沌!腦中忽然蹦出了這個詞來,悟空忽然意識到,曾聽說過,陰陽境界之上,便是混沌的狀態,混沌,即為無極,那是比太極更加元始而終極的狀態。

但是,混沌乃是天地開辟之初,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來說,都無極無窮,自己這個狀態,不知要沉寂多久呢?

真是可笑,自己稀裏糊塗,竟然修到了這般境界,卻連半點準備都沒有,早知如此,先將天地間許多大事做完再來,那才是正道。但現在悟空卻一絲都動彈不得,仿佛手腳都聽自己使喚了,只有意識,還能在這丹田之中觀察入微。

此刻,那聲音又響起:“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這段經文甚是難懂,悟空也只聽懂了“知其白,守其黑”這一句,陰陽雙魚中,便有黑白之分。這黑白,在老君善惡界中劃的分明,黑者為惡,白者為善,若是按照字面上的理解,知其善,守其惡?這是哪門子道理?

不對,《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余字,暗含大道,豈能如此簡單?世間凡事皆有兩面,非止善惡,如真偽、如美醜、如高低、如進退、如明暗……

“知其白,守其黑”一句,應是知道這世間明亮何所在,但卻要能堅守在暗昧之處。再仔細剖析來看,倒似是說,什麽對錯正反,其實並無定理,是大是小,是銳是鈍,其實都是相對而言。或者說,角度不同,對事物的判斷自然有了很大分別。

說到這裏,倒似是仍歸了“不失本心”這句話上來,哪管世人怎麽看待,只需堅守本心便是了,旁人的觀點,倒也不必強加阻攔,這便是“使人莫失本心”。

故而,太極圖中,白中存黑,黑中有白,不也是對這世界的一種寬容與忍讓嗎?

而“復歸於樸”這一句,更是彰顯了道家之恬淡、素樸、自然、本初,“復歸”二字,應是閱遍天下事、歷練後的一種從容。歸根結底仍要回歸到持靜內收凝藏的純真上來。

想通了這個道理,悟空忽覺那顆黑白造化球微微一動,似乎稍有分離的跡象。這一動,甚是細微,但對悟空來說,卻仿佛開天辟地一般,只因他內視得清清楚楚,這一分離,黑白造化絲絲縷縷,已然各不相關,再無絲毫接觸,只是黑絲白絲仍纏繞在一起,外面看去,仍是亂作一團。

悟空正想著如何能將這黑絲白絲分開,只聽那個聲音又響了起來,只是,這一次讀的,不再是《道德經》,而是他耳熟能詳的一段:“……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裏,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