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伎倆,絕景

地球的21世紀初,對於地球的物理學界來說,應當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引力波發現等關鍵事件,就是在這個時間段發生的。

而在這個年代,所有活著的物理學家中,楊振寧是最偉大的一位,是世界第一。而在他之下,還有愛德華·威騰、彼得·希格斯等有資格在歷史上留名的人物。

雖然說,比不上黃金時代的哥本哈根學派、索爾維會議那樣群星閃耀,但也值得在物理學史上書寫一筆。

而其中,威騰與希格斯皆是巔頂人物。

只不過,有一點遺憾。

希格斯有著渺茫的機會,在死前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他本人也確實抓住了這個機會,將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收入囊中。而威騰則一點機會都沒有。他甚至沒辦法百分之百的肯定,自己是“物理學家”。

原因很簡單。

沒人能夠肯定,超弦理論是物理學理論。

弦論真的是物理學理論嗎?還是說,它僅僅是一種高明的數學遊戲甚至哲學思辨?只不過是重新講一只的東西定義一遍,然後巧妙的嵌入一個極其龐大的模型之中?

本來,一般意義上,不能被觀察到或者和人類感知覺不相符的理論,一般就被試做“純數學模型”。弦論不過是一種用數學將已知領域束縛在一起的方法,僅此而已。

超弦理論聽起來異常玄乎,可實際上呢?它沒有證明什麽,沒有證偽什麽,沒有肯定什麽,沒有否定什麽,甚至沒有預言什麽能夠在短時間內找到驗證方法的現象。

最後一點尤為致命。

相對論之所以被承認,不僅僅是因為它在數學領域的邏輯無可辯駁,更是因為它預壓了某種現象,解決了某些問題。“四維時空”、“引力是空間彎曲”等概念,也是經由“行星近日點多余進動”這個問題。

而若是弦論產生了什麽“技術”,或許科學界還會認下。畢竟,這也算是一種“實踐”了。

相對論能夠修正衛星的軌跡,而量子力學產生的“余波”,則使得計算機的種種元件得以出現。元數學的求索,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與圖靈不可判定定理則使得“圖靈機”這個計算機的數學基礎出現。這些聽起來玄之又玄、距離凡人日常有著十萬八千裏的理論,實際上是信息時代的基礎。

但是,弦論沒有這樣的“作用”。它誕生了大半個世紀,卻沒有對那個世界產生太大的影響。

可以說,就目前來看,所謂的超弦,就真的只是用超凡的數學功底,將人類已知的物理學重寫了一遍。

唔,若說“預言”的話……推算出比本宇宙原子數目更多的宇宙模型,或許也能算“預言”?這也算是佐證了“多元宇宙”的說法?

哦,當然,想要驗證超弦的理論,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比如說,黑洞。

黑洞是塌縮成一個基本點的一種星體。黑洞的內部,“最大尺度”和“最小尺度”進行了融合。弦論的模型之中,黑洞裏量子尺度上各種弦糾纏在一起,令人難以置信。黑洞在諸多天體之中,具有最強的引力。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在最短的可能時間內物質與反物質的“真實微粒”——或者說,推定之中的超弦——無處不在,不停休城又雙雙毀滅。而在事件視界的邊緣,彼此相反的“真實粒子”由於引力與時空而分開,變成它們本身的“形式”。

這一過程的最終結果,就是黑洞釋放出“弦”來。

換言之……

除非路過的外星人、善良的未來人或者其他宇宙的超能力者友情贊助一個黑洞【當然還得包括穩定的容器以及研究器材】,不然威騰先生有生之年是拿不到諾貝爾物理學獎了。

而弦論的信奉者,這沒法擺脫他人善意的嘲諷。

莫大的悲哀。

明明是最為“美麗”的模型——至少以數學家的審美,沒人會覺得“圈量子”這種瘋狂的模型美麗——明明是最“美麗”的模型……

悲哀?警惕?

王崎不知道應該如何形容這種情感。

理論上講,他同樣應當警惕“弦論”這種東西。因為這種東西到底正不正確,沒人說得準。僅僅是為了一個“可能性”,就有相當比例的科學家白了頭發,皺了臉皮。

而元神是長生的基礎,必須慎之又慎。

但是,在另一方面……

他不一定需要一個最終極的“真實”。

就目前來看,無論是算道還是天物流轉之道,神州人族都才剛剛摸到“邊緣”——僅僅是邊緣而已。距離最終的“真理”,還有不少路要走。

但另一方面,超弦理論又幾乎可以賴皮的說自己“正確”。

總數比宇宙原子數還要多的數學模型呢!這麽多模型之中,總有一個是對的——大概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