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孔子、麒麟、仙帝(第2/2頁)

所以說,我們天儒門有著豐厚的底蘊,不是諸位當潛心研究,仔細鉆研,學無止境。”

秦笛聽到這裏,禁不住點了點頭,心道:“按照古書記載,‘西狩獲麟’發生在春秋末期魯國西境大野澤。《左傳·卷十二》載: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

《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

《兗州府志·聖裏志》載:‘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鑰商獲麟。’‘折其左足,載以歸。叔孫氏以為不祥,棄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乎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子貢問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之。’

據考證‘西狩獲麟’發生在春秋魯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書,也恰恰在這一年脫稿,這時孔子已71歲,從此已不再著書。這證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傳的‘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是真實的。

傳說孔子出生時也有異象。在公元前551年(魯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親顏徵在懷了孕,祈禱於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時,頭頂長得有點像尼丘山,幫取名孔丘字仲尼。

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死,他心中感慨,揮筆寫下挽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

孔子感麟而憂,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駕鶴西去。孔子離去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詩人李白《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