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八章 山河踏遍天暮老(五)君須記(第2/4頁)

包括那位先生所在地方,同樣有一柄劍。

“《真應冊》之中,對於君子處世與君子之道,聖賢是怎麽說的?”

先生的問題向著士子們拋出來,同時,那雙眼睛看向李辟塵。

“涉,你來回答。”

他在詢問,李辟塵看著他,隨後捧起了竹簡。

那上面的一切都映入眼簾。

“回先生,聖人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李辟塵……或者說,應該是“涉”,如此的回應那位先生。

“很好。”

先生捧起了竹冊,而對所有士子道:“念誦真應篇,你們都要記住,君子處世,君子之道,遵循聖賢之道理,一為道,二為忠,三為信,四為義,五為孝,此為重中之重。”

“先生,敢問如何說忠?”

有士子出聲,恭敬詢問,先生開口:“忠,是忠於何事?忠誠於君王,還是忠誠於國家?亦或是忠誠於自己?”

“忠,首先立於道之下,何為道?自己堅持之路,便是道,而這道,是小道,非天下之大道。大道是什麽?太陽東升西落,四季春去秋來,人們安居樂業,天下沒有戰火,這就是大道。”

“所謂樂土即道,不論是求道者,還是修行人,不論是傳說中的神與仙,還是那些被斥責與痛恨的妖與魔,他們都是大道的追逐著,包括我們,包括凡人,包括蕓蕓眾生。”

“能讓自己為樂,天下同樂,這就是大道。”

“忠依附於道,你忠於樂土的天下,使得人民安康,這就是忠誠,不是忠誠於國君,君王不過甲子便是兩代,你忠誠的是這個天下,為百姓而請命,時刻牢記你們的言行,不要被腐朽的塵土所蒙蔽。”

士子若有所思,此時又有人問:“先生,為何五言之中,孝位列最後?”

“先生常常教導我們,父母若在,不可遠遊,親族若存,不可棄惡,我時以為,孝乃是天下第一大事,先生亦常說忠孝難兩全,若是我來言,必然是選擇孝而非忠。”

第二位士子發問,先生開口:

“人生天地,首先尊道,無道便無天下,無天下便無人生,故此道在一。”

“人生天地之後,如我所言,必要忠,忠誠與乾坤,忠誠於天下,因你因道而生,而為何忠在信義前?你與人言談,若是知他不忠,必然是兩面三刀之輩,不論他是不忠誠君王還是不忠誠天下,手下他明白了‘叛’,那麽他就沒了‘信’。”

“道在先,忠在後,信在三,而義,是人生來存續的血性,亦是德行所演變的東西。”

“知‘道’而懂‘德’。義謂天下合宜之理,道謂天下通行之路!”

“知道了義,那麽便明白了廉恥,這樣對於天下的道德便已經完善,而我所說的,不論是道,還是忠,亦或是信與義,它們都是以天下為源頭。”

“唯獨孝,是人自己的德行,是小,是守,而非天下。”

“道為路,忠與道,廣於信,明於義,守於孝。”

先生的話落下,諸多士子俱都低頭,同時稱明白了,而那位提問的士子則是思量一番,繼續道:“可我仍舊不明白,先生說孝是小,道是大,此我能理解,然無大家便無小家,可也這樣說,無小家豈有大家?”

“忠義何以在孝先?先生又何以教我?”

先生看著這士子:“你說的不錯,無小家豈有大家,天下是無數小家匯聚成的大家,而當大家有難,人人皆回護小家,那麽,這天下還有大家嗎?”

“敕,我問你,聚散流沙,千裏沃土與千裏黃沙的區別在哪裏?”

士子答:“黃沙不可耕種,沃土可養四方。”

先生開口:“還有呢?”

士子一時陷入思索,直道:“還有?”

他不明就裏,而這個時候,“涉”開口了。

“聚散流沙,千裏黃沙粒粒皆塵,然而匯聚起來,卻如流水般松散,難以哺育生靈;而沃土分開,仔細碾碎,也不過一片塵埃,但卻可以養育天地眾生,這正是差別之所在啊。”

“無數小家就如同黃沙,若無忠義化水,黃沙如何成土?到頭來大風吹去,無數小家如那漫天塵土散去,而沃土則不然,大風吹過依舊如故,這正是道理所在啊,忠義為何能淩駕於孝之上,便是如此!”

“黃沙如小家,忠義如大河,只有大河存續,才能把黃沙化作沃土,如此才能養育天下!黃沙,黃河,沃土,樂土,此為天下。”

如醍醐灌頂,那士子恍然大悟,頓時面色羞慚,而涉擡起頭來,看向前面的先生。

外面有沖撞的聲音傳來,似是山門……在傾塌。

有人在沖擊書院,有殺氣滾滾如潮。

然而有沖殺聲,卻沒有慘叫聲。

寂靜中有花朵綻放,赤紅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