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方案(第2/2頁)

趙然皺眉道:“需要那麽多橋墩?拱橋的橋身跨度不能再大些了?”

鄭郎中道:“方丈所說的安濟橋,跨度已是最大,也不過是十二丈左右,再長的話,實在不知該怎麽造了。”

趙然嘆了口氣,心道果然如此,看來走石拱橋的低耗材環保路子是很難的了。除非讓大聖南巖宮把整個橋身也煉成法器,但其成本之高,趙然是無論如何負擔不起的。

不得不承認,工部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能夠想出吊橋通行大船的方案,已經很了不起了。這種方案也是從技術角度而言最容易實現的。但它同樣有兩個令趙然頭疼的問題。

其一是成本太高。別看每一個橋墩都要矮很多,但實在太過密集了,花費必定十分驚人,造價恐怕至少得多出上百萬兩銀子。

除了花費外,還有個很大問題,通行航道會受到極大限制。應天附近江面,是大明最為繁忙的水道,每天百料以上船只的通航數量都在數百艘,多時能達到上千之數。采用吊橋的方式限流通行,影響非常大,調度起來也極為困難,橋的利用價值也不高。

另外,趙然覺得很難看,很不壯觀,對信力的催發作用肯定沒有大跨度高橋墩來得震撼。

將這幅收起來,鄭郎中就攤開了另外一個卷軸。

十九個橋墩列於大江之上,墩與墩之間相隔三十丈,用精鋼制成橋墩之間的梁身,從橋墩頂部以斜拉索的方式解決拉力問題。再鋪以青磚和瀝青。

這就是趙然預想的斜拉索大橋,難處在於煉制法器鐵索,其中的耗費和難度也同樣令人咂舌。但好處也很明顯:壯觀、方便,具有實用價值,利於信力的大規模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