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七章 燧人得位

伏羲表情復雜,看著大禹,既感佩又慚愧。

大禹他自然是認得的,當年在天界時,並不出彩。因對人族的遭遇感到歉疚,所以力所能及的救護了許多人族,大禹只是其中的一個。

對於大禹的所作所為,伏羲雖然嘴上沒說,但心中未嘗沒有怨怪之意。忘恩負義之人,很難讓人抱有好感。

雖然大禹鼎鎮九州有功,但其目的也不過是助天帝陛下謀劃天羅地網,他自己也得了巨大的功德,從一個大羅初期成為準聖圓滿,還開辟了數十萬年人道王朝,可以說這回報足夠了。

在人族漫長歷史中,出了許多雄才大略,功績顯著的皇者,其中大禹一直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從來都是毀譽參半,飽受爭議。

漸漸的,連煊赫一時的大夏朝都被有意無意的掩入歷史塵埃中,斬妖除怪,劃定人族疆域,開啟三代之治的具體功績無人知曉。

歷代典籍之少,記錄之簡陋,無過於此,只寥寥幾筆,勾勒一個神秘的時代,內容一片蒼白,仿佛歷史斷代一般。

但此刻,大禹用自己的選擇,告訴世人,他是當之無愧的一代皇者,天庭大帝。

他忠於自己的君主,也不負自己的族群。人世滾滾如潮,數遍古往今來,能如他者有幾人?

人族諸高層,如三祖、五帝、軒轅、五龍氏等人,看向禹的目光,已經由暗藏的敵意變成慚愧,但眼中的疏離於排斥並沒有消失。

一個將主君利益置於族群利益之上的人,就算有再大的貢獻,在他們眼裏,和自己也永遠不是一路人,也不會成為人族的核心。

欽佩歸欽佩,感激歸感激,但對人族來說,最需要的卻永遠是將族群放在第一位,能夠做出任何犧牲的人。

而坐在禹後面的親人,如女嬌、啟等人,則既自豪又肉疼,一方面對他的行為表示理解,但對於失去聖位,還是可惜不已。

而天庭眾帝君,包括和大禹關系很好的昊天,都是面色復雜,很是欽佩。他們大多都是先天大神,並無族群牽絆,無法體會大禹的感受,但設身處地,自問大約是做不到這一步的。

這一番舉動,在人族中或許會經久傳唱,或許會漸漸被有意掩埋,不過卻足以讓在場的人永遠銘記,對這一尊天庭大帝產生由衷的敬意。

大禹對於四周各種各樣的目光並不在意,不管別人如何看待他,傻、笨,還是大度、胸襟廣闊,但他只是做了自己該做、想做的事。

東王公微微沉吟,伏羲固然在人族中地位極高,但這人從巫妖時代開始,就屢次與自己為難,多次阻道,就這麽將聖位給了他,太便宜他了。

不過即便這是禹自願轉讓的,伏羲也得又那個命承受才是,地道聖人,可不是什麽人都能做的。

“罷了,大禹,既然你已有決斷,朕也不好枉做小人。不過,伏羲,最後一尊聖位當化入中聖靈洲,是最為關鍵的一環。你所修乃木之大道,中聖靈洲屬土,五行木克土,如此難以調和大地,反而有礙發展。你若成聖,需轉變自己所修大道,或者再修土之大道,方能和中聖靈州完美融為一體。”

“什麽?”

伏羲表情一僵,心中咯噔一聲,沒想到還有這麽一說。

但細一想,發現還真是如此。

真武修水之法則,化入四海之中,毫無問題。

鯤鵬修風之法則,輔以水之大道。風者五行屬木,位在東方,化入東勝神洲。

應龍修土之大道,土生金,故而化入西牛賀州。

玄冥修雨之法則,北俱蘆洲屬水,二者也正好相配。

昊天修火之大道,南方屬火,故而化入南瞻部洲。

唯獨自己,修木之法則、音之法則,唯獨沒有火、土法則,和中聖靈州格格不入,難以完滿融合。

伏羲當下眉頭皺起,難道要將聖位還給禹?禹修水、土兩種法則,當年治水時,先堵後疏,便是兩種不同法則的體現。

東王公道:“地有三寶,曰水火風,再衍生金,故而金、木、水、火、土,是構成大地最基本的元素,其本源分別位於五大部洲。故六聖人必須符合大地五行,即便不完全相同,也許二者相生轉化,如此才能化入大地,以五行相生而彼此完美勾連成整體,將大地意志和本源運化到所有地方,使得大地承載能力提升到足以承載太始境的力量。若某一環節出了問題,影響巨大。”

伏羲頓時心涼了半截,不過還是不死心道:“陛下,臣可以再修火之大道。臣所修木之大道已經有所成就,木生火之下,想必數百萬年內,應當能進火之大道修成準聖。”

東王公搖頭道:“但洪荒大地已經等不了數百萬年了。你可知隨著天道增強,人道圓滿,混元強者增多,大地早已不堪重負,每時每刻都在消耗大量本源,以免大地崩潰。否則的話,朕也不會這麽快就將六聖人都分封下去,為的就是盡早成聖,好減輕宇宙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