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零章 十面埋伏

項羽的確很神勇,背後又有高手支持,就算劉邦等義軍背後也有人族強者扶持,也接連敗仗。

話說楚國早先經歷了一場內亂,兵員減損,士氣大跌,見霸王如此殘暴不仁,對自己人乃至楚王痛下殺手,許多中立的乃至忠心之人都生出反感,漸漸離心離德。

為了安撫軍心士氣,得到麾下眾將的支持,項藉不得已接受了範增的建議,承諾平叛過程中,功勞大者封王,又想到劉邦給自己造成的傷害,以及對自己的威脅,頓時又恨又怒,宣稱殺劉邦者可共享江山。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果然,這一決策頓時挽回了麾下大將的心意,也使得平叛更加順利,一直將劉邦打的潰不成軍,一路敗退到漢中,期間也封了幾個王,只是都不在楚國疆域之內,不但地盤狹小,更是環境惡劣,人口稀少。

話說項藉本人其實對封王一事持支持態度,作為大秦政策的受害者,他對郡縣制一向厭惡,很是推崇上古三代的分封制。

可惜心中是這麽想,但落到實處,眼看著要將自己的國土分封給別人,他又不樂意了。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當他還是個流亡者的時候,天下還是大秦的,自然希望推行分封制,覺得還是這樣的制度更好。

可自己做了國君之後,天下成了自己的,再分封給別人,就又舍不得了,覺得還是大秦的郡縣制好。

如此反復無常,也是先前那些人背叛他的原因,當年起兵之時,可是說好了將來恢復宗周分封制,大家都能做諸侯。

可最後別說諸侯,連朝中重要職權都被項氏子弟及其姻親占據,項藉自己吃的滿嘴流油,他們連口湯都喝不到,自然難以心服。

如今為了對付宿敵劉邦,被迫封了一些諸侯王,但是也小家子氣,扭扭捏捏的給了些殘羹冷炙,將他們掃的遠遠的。

“那項羽如此善戰,又有妖族、魔族強者幫助,寡人該如何是好啊!”

漢中郡,南鄭王宮之中,劉邦高坐上首,看著一幫文臣武將,虛心求教。

他們依靠蜀道艱難,又接受了大秦遺留的一些遺產,很容易在這封閉之地站穩腳跟,再以各種強大的陣法布置在天險之上,暫時倒也沒有覆滅之禍。

此時義帝已死,又和項羽大戰經年,劉邦集團自不用再披著楚國的皮了,於是在巴蜀穩定下來後,便去掉了沛公稱號,開始建制稱王了。

因將都城定於漢中郡,直接就取了一個漢字,稱漢國、漢王。

劉邦話音落下,大殿中眾臣紛紛開始獻言獻策,道家出身的張良最善謀略,出列道:“大王不用擔心,那項羽先前戰無不勝不過是如將死之人的回光返照,此時一口氣泄去,就離死不遠了。”

“哦?”見是張良,劉邦眼睛一亮,頗為期待:“子房有何見解,快快道來?”

張良生的面如冠玉,風度翩翩,因出身不凡,後來又修道有成,故而氣質超群,是劉邦的頭號謀臣,此時侃侃而談:“大王已經破去了項羽的命格,其上升之勢已經斷絕,亢龍有悔之運不可阻擋,先前楚國豪強反叛便是明證。”

“言之有理,若非各地皆有世家叛亂,我軍也撐不到這個時候。”

劉邦是無損轉世,在龍氣入體,修為恢復的同時,也已經恢復了一些前世的記憶,見識越來越不凡,也更有皇者之姿了。對於己方不如項藉,也坦然面對事實。

張良道:“各地皆叛,已經全面動搖了楚國的統治基礎,雖然項藉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掃平了叛亂,卻也將各地秩序完全摧毀,別看楚國此時仍兵強馬壯,但實則國力傾頹到了極點,已經民心全失、山窮水盡,全靠那些強者以武力鎮壓。但這樣的不正常狀態如何能持久?”

這個時候,另一個謀士陳平也站出來補充道:“臣曾在項羽麾下任職,對楚國情況還算了解,實際上項藉厭惡秦國,對秦國治理郡縣之法一概廢棄,但又沒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替代,所以楚國從一開始就沒能有效統治各地,如今更是完全失去了對地方上的掌控,只名義上統治著兩百郡之地。”

陳平說的這些都是張良說剩下的,劉邦善於聽人言,倒也沒有不耐,仍是認真傾聽。

陳平心中升起一絲滿意,漢王果然有明主之相,非項王能比,自己棄暗投明的行為是明智之舉,當下受到鼓舞,鄭重道:“所以我們看似是敗了,實際上讓項羽徹底失掉了最後的民心,和各地豪強結下了難以化解的仇恨,使他成為桀紂一般的獨夫,只要失去了武力威懾,各地立刻就會脫離楚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也就是說,項羽根本輸不起。大王仁德之名傳遍天下,人人都願附驥尾,我漢國哪怕輸一百次,都能屢敗屢戰,很快能聚起大軍。但項羽只會越打越弱,戰敗一次,就再也無法翻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