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宣傳戰(第2/3頁)

難道是國家的方針政策會有所調整?不可能,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的道路的總路線不會動搖,如果有什麽變動的話,可能又是政治鬥爭或是執政理念的不同造成了沖突。憑借多年的從政經驗,葉石生判定產業結構調整肯定會繼續進行下去,但中間可能會有一些小波折,何副總理的暗示就是讓燕省低調一些,以免被上層當成了靶子。

不管是反而教材還是正面教材,只要被上層拿來說事,就難免夾在中間面臨著兩難的抉擇。

葉石生反應過來之後,立刻打電話給馬霄:“馬霄同志,今後關於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新聞,暫時壓下,不要再宣傳。宣傳部發一個文件傳達一下精神,所有有關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新聞,包括領導小組的事情,一律不準再宣傳報道。”

葉石生沒有給馬霄問問題的機會,直接就掛斷了電話。他對馬霄也不太滿意,對夏想所謂的偶遇新聞記者一事自然也不相信,雖然表面也生夏想的氣,但也覺得馬霄惹事在先,事情做得有些過火了。至於顧曾調任華新社駐燕省分社副社長,他雖然不清楚是誰在背後使的勁兒,但也明白很明顯就是故意給馬霄難堪。

馬霄上任不久就折騰了幾件事情出來,不是好苗頭。燕省向來在宣傳方面四平八穩,馬霄想有意改變現狀,也要看看燕省的政治氣候是不是允許,更要問問他這個一把手是不是答應。

葉石生也清楚馬霄的來歷,所以他才對馬霄對他不夠尊敬大有不滿。

琢磨完馬霄的事情,葉石生忽然想起夏想來,覺得有必要鄭重交待一下夏想,最近一段時間一定要謹慎言行,千萬不要再弄出什麽偶遇記者的事件出來。想到夏想的搞怪,葉石生還搖頭一笑,想起夏想有時誠實得有一說一,有時又瞪著眼睛說假話,還有模有樣,也是一個小滑頭。

對於夏想,因為成達才的關系,以及他主導之下的和柯達的成功談判,葉石生也就多了一些好感和期待。

片刻之後,秘書麻秋回復葉石生,說是夏想去了京城,要拜鄒儒為師。

葉石生揮手讓麻秋離開,也沒深想。鄒儒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夏想成為他的學生,也是一件好事。沒想到夏想人脈挺廣,連鄒儒都驚動了,讓他也微微有些吃驚。

葉石生沒有想到的是,此次去京城,夏想不但驚動了鄒儒和易向師,還驚動了何辰東何副總理!

讓夏想想不到的是,他剛到京城,就遇到了一件意料不到的大事。

夏想對京城也算十分熟悉了,開車前往社科院的途中,遭遇堵車,就繞了小路。沒想到小路也堵車,沒辦法,只好慢慢前行,走到一個報攤前,忽然心思一動,就下車買了一份報紙,是國家日報。

夏想拿起報紙只看了一眼,頓時就屏住了呼吸。

國家日報發表了一篇署名為“程曦學”的文章,標題為《三問產業結構調整的利與弊》,雖然文章不是發在頭版頭條,但也發在二版非常醒目的位置,而且還是套紅標題!夏想只看了一眼題目,還沒有來得及看文章內容,就忽然間感覺背後冒出一股冷氣,下意識地冒出一個念頭:國家的保守勢力在造勢了!

夏想急忙回到車上,定了定神,一字一句地將文章看了一遍。看完之後,閉上眼睛靠在椅背上,一動不動。過了半響,才微微搖頭一笑,自言自語說了一句:“程曦學號稱當今經濟學泰鬥,可惜,眼光也不過如此。”

文章的語句不可謂不犀利,觀點也非常激進,就是聲稱產業結構調整弊大於利,一是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二是容易滋生腐敗,三是在與國外巨頭合資之時,處於弱小一方的國內企業,很容易淪為跨國公司的附庸,實際是在以短期利益換取長期損失。

程曦學用慷慨激昂的語句列舉了國內數省產業結構調整之中引發的腐敗案件,以及曾經的國有品牌在合資之後不但成為跨國公司的附庸,甚至連自有品牌也被雪藏,表面上當時確實是引進了幾億甚至十幾億外資,但幾年之後再看當時看似有利可圖的合資,其實是變相等於自掘墳墓,十幾年辛苦打造的品牌毀於一旦,而十幾年辛苦建立的銷售渠道卻被跨國公司輕松地據為己有。

不得不說,程曦學的眼光很敏銳,觀點也有可商榷之處,也確實指出了產業結構調整之中的種種弊端,也起到了針砭時弊的警醒作用,但也有以偏概全、只看缺點不說優點的偏頗之處。誠然,產業結構調整也確實造成了國產資產流失和自有品牌的消失,但如果不把一家企業放到市場大潮中去搏擊風浪,就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只要想做大做強,必須要有經受得起市場考驗的信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