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5章 各有因緣(第2/2頁)

為此,李弢聯系了信用社,活動到了三百萬的貸款,這四百多萬,就是他畢其功於一役的本錢了,“這些錢我們打算全部用來買奶牛,產奶之後,要有個銷售渠道。”

“臨雲鄉……養奶牛有什麽優勢?”陳太忠問一句。

“我們地方大啊,可以放奶牛出去吃草,”李弢回答。

臨雲確實地方大,一個鄉有兩百多平方公裏,雖然草木不是很繁茂,但是面積在那裏擺著呢,而且李鄉長還有手段,“我跟閃金商量好了,合作搞一個苧麻青貯飼料,冬天也不怕沒草。”

“這個好,”陳太忠點點頭,苧麻可做飼料,他是早就知道的,據說還有安胎效果,但是閃金在這一塊,一直做得不是很好——他們過於看重苧麻紡織這一塊了。

臨雲鄉能把苧麻青貯抓起來,真的很令他感到意外,他不得不感嘆——人,果然是逼出來的,不到那個地步,你不會火力全開。

所以這次開標,不出意料地,是臨雲鄉中標了,有意思的是,前來投標的不是鄉長李弢,而是鄉黨委書記匡未明。

匡書記表示,這是鄉黨委和政府共同的決策。

這件事敲定,緊接著陳太忠要考慮的是,返鄉創業學生的轉正指標。

做為返鄉創業的標志性人物,嚴酉生表示,對進入體制興趣不大,小嚴同學在短短的三年內,已經從一文不名,跨入了百萬富翁的行列,產品甚至銷售到了日本和韓國。

他女朋友的家人也不說考驗什麽的了,直接跑到北崇來,幫他經營這一塊。

此刻的嚴老板志得意滿,就覺得進入體制也沒啥意思,還得看領導的臉色,何若做個富家翁逍遙自在?

跟他表現截然相反的,是雙寨鄉的桑格,憑良心說,桑同學在返鄉創業的學生裏,業績也相當驚人,也肯腳踏實地,當初借錢五十萬搞大棚,現在每年的收益,也有二十來萬。

當然他跟嚴酉生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投入大一點,收益差一點,幫扶的群眾數量也少——雖然群眾們的受益程度,比嚴酉生強。

可桑格是鐵下心思要進體制,他甚至不惜以分期收款的方式,賣掉自己經營的大棚。

陳太忠聽說之後,也是禁不住感慨,要不說人的道路,都是自己選擇的,嚴酉生現在看著風光,將來卻是未必比得上桑格。

可小嚴若是也進入體制,一段時間內,業績就要死死地壓住桑格,而現在,桑同學頭上那塊巨大的陰影不見了,前途只會更好。

各人有各人的緣法吧,陳書記既為自己追回來的嚴酉生可惜,可是心裏又覺得,頂尖的人才,能在官場之外充分發揮,比在森嚴的體制內,似乎更有意義。

除了桑格之外,還有兩名同期返鄉創業的學生,也進入了體制,其中還有一個是敬德人,這倆的成績,比那兩位差了不少。

不過徐瑞麟認為,為了引進人才回鄉,三人轉正是必須的,象征意義要大於實際意義,下一年從嚴即可。

這三位並沒有直接進入局機關,而是進入了各鄉鎮的經濟發展辦公室——這個地方相對苦了一點,但是真刀實槍幹的話,也容易出成績。

三人下鄉鎮之前,陳書記和徐書記專門找他們搞了一個座談,還有第二屆和第三屆的返鄉大學生旁聽。

按說這是一個走過場的會,但是兩個書記同時指出,現在讓你們下鄉鎮,是一份難得的經歷,是讓你們更好地接地氣,夯實基礎,未來才能飛得更高。

陳書記以自身為例,說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不過就是個村長助理,後來還做過代理村長,現在回那個村子,鄉親們見到我,都是一口一個老村長,特別地親切。

不過不知道怎麽搞的,雖然陳書記比那三位也就大了兩三歲,談話方式和自身經歷仿佛是隔了一代人一般,聽起來有點老生常談的意思。

陳太忠也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於是轉向實用方面,他表示,你們是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先行者,區裏會保持關注,如果遇到什麽問題,你們可以直接來找我,或者找徐書記。

三個同學聽得登時就精神了起來,陳書記心裏暗嘆:這年頭的人,還真講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