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廣請賓客(第2/3頁)

“不請,我懶得請!”王吉昌直接道,氣呼呼的。顯然,一個月前他去找王吉鳳借錢時所受到的奚落跟嘲諷他還“記憶猶新”,沒完全忘記。

王勃一家人都有同一種性格,或者說在四方這個地兒很多人都有這種性格傾向,那就是平日裏對誰都很好說活,但是不能跟人拌經(鬧矛盾),一旦拌經扯嘴,那就要好多年才可能恢復關系。在王勃的記憶中,他的大舅和二舅就曾拌過一次經,兩家人相互不理不睬了七八年才開始慢慢的緩和。王勃一家跟王吉昌的大哥,也就是王勃的大爺,兩家人也曾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扯嘴拌經,到現在過了三四年了,兩家人也彼此厭惡,沒什麽來往。

上次王吉昌在他姐那裏吃了閉門羹,窩囊氣那是一個窩心難受,如果王吉昌的生活狀況沒有任何的改變,仍舊像以前那樣造造孽孽,可憐兮兮,他肯定會把這氣給吞下肚,就如同前世他無數次做的那樣。因為他離不開他姐,他需要時不時的去他姐家裏撿舊衣服拿回家給婆娘娃兒還有他自己穿,需要時不時的去打秋風,借個一百兩百的回來救急。

可是現而今,今日不同往昔,王吉昌覺得自己完全可以跟他姐說不了,可以完全不再忍氣吞聲,看他姐一家人的臉面行事了。前兩次借錢時的被拒絕,被打臉,讓臉皮“越來越薄”的王吉昌現在還感覺辣乎乎的記憶猶新,他何必還要去找這個不痛快?

王勃也是一個骨子裏頗為記仇的人。誰對他好,他會一輩子記著,並竭盡所能的去還這份人情和恩情;誰對他不好,他也會記一輩子,報仇不報仇倒還另說,但不和對方往來倒是真的。大姑一家,目前對他家來說,總體上是恩大於怨。

還是那句話,人家借錢是情分,不借是本分,王勃一直將這種事分得很清楚。

“爸,不管怎麽說,大姑還是大姑,還是你親姐。以前咱家困難的時候,大姑對咱們的幫助不少,咱們不能忘本。旗艦店開業不像當初老店開業那樣小打小鬧,這麽大個事,整個四方城恐怕都會驚動,咱家請了這麽多人,獨獨的不請大姑他們,他們要是曉得了,你說會不會慪氣?會不會怪咱們不講人情?說咱們忘恩負義?”王勃開始勸自己的繼父。

“忘恩負義?我每年給他送的蔬菜,送的新米,還少了嘛?像六七月份的絲瓜,我自己都舍不得吃,剛剛有一尺長,就摘下來叫你給她送去,我對她還拐(錯)了嗎?屋頭出點啥子好的東西,其他人都沒想到,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還要我咋個對她嘛?倒是向她借點錢,就像要她的命,不借就不借嘛,還要說些亮視(鄙視)我的話,生怕我還不起她了!勃兒,你老漢兒我這麽多年來混得這麽窩囊,就是你大姑的亮視(鄙視)。她要相信我,早點借錢給我做生意,我早就發達了,哪裏需要等到今天?”王勃沒想到自己的話如同一根點燃的火柴,引燃了火藥包,直接就把王吉昌點炸了,心頭的憤恨跟不爽,如同洪水一般朝自己噴湧。

王吉昌的話,坦白講,王勃聽了後雖然覺得有點滑稽,但是看到繼父在自己面前袒露從未袒露過的心跡跟憤懣,盡管其中的一些東西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不一定是事實,他還是感到頗為心酸。

就如同繼父說的那樣,自己一家,對大姑一家,不論是從心理上上還是行動上,完全就當上賓一樣來看待。新鮮的蔬菜,最好的大米,親自喂養,自己一家人永遠也舍不得吃的雞鴨,下的雞蛋和鴨蛋,盡管可能值不了兩個錢,但每年都是第一時間就朝大姑的家裏送。大姑每年請客,繼父也是天不見亮的就騎車去他姐家中幫忙。而平日裏她姐一旦有任何的召喚,繼父跑得也是比誰都積極,錢他是出不了,但絕對是有力出力。

可是大姑一家又如何對自己一家呢?固然,繼父每年從她家撿的舊衣服,舊皮鞋的絕對價值加起來,肯定超過自己送的那點蔬菜雞鴨,但一個是自己都舍不得吃的,一個卻是不用的,即便扔進垃圾桶也無所謂的東西,這其中的分量跟重量,能夠比麽?大姑一家是繼父心中的唯一;而繼父,不過是無數向她家“朝貢”的農村家庭中的一個罷了,有他不多,無他不少,如此而已。

但社會現實就是如此,農村人在面對城裏人,低層次的面對高層次的,要想獲得物質上的補償,就不要去想什麽平等相待,什麽自尊之類的玩意兒。物質和金錢人家不缺,你也拿不出來,唯一可以用來交換的,就是小心翼翼的“侍奉”以及個人的自尊心了。

“爸,有句話叫‘人可以對我不仁,我不能對人不義’。大姑再怎麽說,也是你的親姐,是咱們的至親。現在咱們的生活比以前好過了很多,如果此時此刻跟大姑鬧掰,兩家人老死不相往來,周圍的人會如何看待咱們?他們不會曉得大姑不支持你,不借錢給你,只會看到你現在發達了,就開始不仁不義,六親不認了。所以,大姑一家咱還是要請的。來不來是他們的事,但請與不請卻是咱們的事。咱們盡夠自己的禮數,其他的,任由別人去評說。”王勃繼續開導自己的繼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