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2章 幸福在於比較(第2/2頁)

“該抱怨還是得抱怨,沒有抱怨,就沒有改變,安於現狀,就沒有進步和提高!不然,封建社會的地主把雇農送到奴隸社會去,說你們還不滿足,怨這怨那的,你們看那裏的奴隸們多麽悲慘?連生命權,交配權這些基本的人權都沒有,生死全操於主人的喜樂,你們現在還不感恩,還不念我們這些地主老爺的好,覺得我們剝削壓榨了你,你們真是混賬啊!這些地主有理嗎?農民們會買賬嗎?如果沒有更高級的社會組織形式,他們會買賬;但是當他們知道這個地球上還有資本主義社會,還有社會主義社會的時候,他們不會買賬,只會吐地主老爺一臉的口水,然後打土豪分田地!用某個偉人的話說,就是地主老爺家的嬌小姐,也是可以睡一睡!

“所以,看到了吧?滿不滿足,幸不幸福,只在於比較。這個比較,有的人會縱向比,跟往昔比,跟過去的自己比,如果有進步有提高,他就會覺得‘還闊以’;有的人則會橫向比,跟周圍的人,周圍的國家比,甚至進行全球比較,然後得出自己到底幸不幸福,應不應該滿足的結論。如何比較,很多時候跟個人的眼界,吸取的知識,接觸的圈子,了解的現實有關,通俗的說,跟人的三觀有關。

“比如,在你眼裏,即使那麽窮困的地方,肯定也有認為生活不錯,是一片樂土的人存在吧?他們多半是老人,因為老人們過過更孬,更艱苦,更非人的日子。也有對現狀強烈不滿,要想改變的人吧?這些多半是年輕人,年輕人好奇好動,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道自己的世界究竟怎麽樣,所以他們用腳投票,背井離鄉,甚至拋家棄子,去城裏追尋更美好的生活。他們不愛生他們養他們的家鄉嗎?愛,但更愛更美好的生活!放大到整個國家,也有用腳投票的人,那些去發達國家留學的,移民的,只要對現狀不滿而又有能力改變的,他就一定會去改變自己的現狀,去綜合的比較。

“我國的城鄉差距是現實而存在的。這是一種結構性難題,是幾十年來通過城鄉二元結構,同一國民,但卻有城市、農村兩種戶口,用工農剪刀差,有意擡高工業品價格,刻意壓低(統購統收)農產品價格,幾十年如一日,持續從華夏廣大農村吸血(資源和人力),反哺城市導致的現狀。要解決這個問題,是需要國家從政策上進行松綁,改變和改革,從稅收分配上進行調節,真正的把農村和城市當一家人看,而不是當成是大房和小妾,城鄉差距才有可能縮小,而不是持續的擴大。

“不過,小靜,你也別太為山區人民操心,華夏現在的經濟發展很快,以後也會越來越快,尤其是加入了WTO,正式的融入了全球經濟鏈條,取得了‘世界打工仔’的資格後,華夏的面貌,不論農村還是城市,以後都將會一年一個樣,大家的日子,終歸是會越來越好的。”

宮靜沒想到自己的一些感嘆,就被男孩說出了那麽多的道理來。自己那些想不通,想不透的問題,在男孩條分縷析,從現象到本質的一番剖析下,一下子也有豁然開朗之感。

但她更驚訝,或者說震驚的還是男孩那種洞若觀火,洞悉人情,從紛亂復雜的想象中一下子切中要害,抓住本質的超凡本領。聽著男孩的侃侃而談,旁征博引,宮靜就感覺自己像是在學生在聽知識淵博,洞察世事的老教授上課一般。這真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一種靈魂的洗禮,一種撥雲見日的點撥和引導。宮靜有些激動的道:

“小勃,謝謝你。這些困擾我的問題,沒想到你卻能一下子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真的好厲害呢!”王勃的一席話,讓宮靜整個一下輕松起來,就像卸下了某副思想的重擔,一下子松快無比。

“你是當局者迷,我是旁觀者清嘛。不過最主要的還是我當了18年的農民,所以對農民這個階層現狀的歷史緣由和現實困境想得要多一些。”王勃謙虛的說,心頭卻想,小丫頭,我的心理年齡都有兩個你那麽大了,四十不惑,連這些簡單的問題都要困擾迷惑,看不明白,那真是活到狗身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