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木甲之藝(第2/2頁)

畢竟這個兵馬俑雖然有思想有記憶,但他卻不記得太遙遠的事了,在地下埋葬了兩千年,那漫長的死寂與孤獨,早已摧毀了他的心智,磨滅了他太多記憶。

不過他自稱‘秦二五百主’粟去死。

這恐怕是唯一他存在於殉葬前的佐證了,但因為是他的自稱,所以並不取信,因為這可能是他自認為的人設,或者說是他在兵馬俑群體中代表的軍職。

二五百主,是秦軍千夫長,在當時是很正常的軍職。包括粟去死這個名字,也都是很正常的,那是秦漢時期一種常見風格的人名。

不過融入了藍白社後,學習了不少現代文化,那個收容物自己經常自嘲稱呼自己為:二五仔粟去死。

“還有這種笑談嗎?”英飛不是正式社員,自然不知道這種正式社員圈子才知道的笑稱。

“有的。”墨窮雖然不像英飛接觸過那個兵馬俑,但他的權限已經可以瀏覽屏蔽版本的貝塔級收容物了。

墨窮跟他聊了一會兒,發現這人找的不是一般的資料,而是在研究一個秘藏所在。

他認為魯班乃至更早的偃師都掌握過一個有關於木甲機關的收容物。

木鳶飛行三日的傳說可能是真的,而偃師的善舞人偶也是真的。

英飛癡迷於此,總結了很多資料給墨窮看,並指出現代都市中若是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藍白社肯定會將其視為異常事件,繼而介入調查,確認其背後是否有收容物因素。

那麽這事發生在先秦,難道就不應該用收容眼光去審視嗎?

“我曾經歷過兵馬俑事件,也正是那之後成為了外圍人員。兵馬俑都可以是收容物了,木人為何不可以?《禮記》有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有似於生人。機械發動踴躍,故謂之俑也。《廣雅》也雲:木人,送葬設關而能跳踴,故名之俑。”

“也就說,機械發動能夠自己轉動跳躍的木人,就是木俑,這種東西在先秦時期廣泛存在。公輸班能削竹為鵲,造木為鳶。墨子亦是開發諸多戰爭兵器,比如最早的弩機和雲梯。”

“漢初多有描述先秦早有一種自動木人,能駕馭木車木馬走得很遠,這遠比木牛流馬的說法更要早了數百年……”

“更關鍵的是,我的祖上曾盜過一個漢代古墓,古墓機關重重,還有木人鎮守,披甲執堅,輕巧靈動,殺死了當時所有盜墓者,只剩下我祖上一個人活下來,用一把大火燒死了那個木人。同行都以為是我祖上黑吃黑把他們殺了,但我自己家代代相傳的說法,我個人是堅信祖宗沒撒謊的……”

英飛也不知研究了多久,他為了尋找自己假想的收容物,找了無數資料。

其中有藍白社收集的,外人不為所知的珍貴典藏,也有他出生盜墓世家所知曉的一些傳言。

多方信息綜合,他無比確信有那樣一個收容存在,那個收容物能造與活人一般無二的木人,木鳥,乃至各種木甲奇物。

不過大多在先秦就被銷毀,因為楚漢之爭時,亂軍大量地燒毀陵墓,所以流傳到漢代時已然極少,就算有也是帶進了墓裏,之後徹底銷聲匿跡。

至於制造這種木人的方法,或者說東西,也更是漢初就失傳,或者說失蹤了。

前幾年,英飛以尋找此物為由,向上申請了很多經費,與考古隊合作挖掘了不少漢代墓、先秦古墓。

可惜一無所獲,以至於現在上頭已經將這種說法定性為:或許有,不追究,順其自然。

想想也是,就算這收容物真的存在,也完全可以不追究。畢竟沒有現世,沒有影響現代社會,沒有證據表明它具備巨大隱患。

甚至連是否存在都是未知數,早在兩千年前就銷聲匿跡的東西,藍白社沒有刨根問底,非要找到的必要。

所以這兩年,英飛已經沒有藍白社的支持了,完全是自己在堅持尋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