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燕京古玩市場的發展史

在燕京,最早的古玩鬼市是出現在清末民初地安門外的煙袋斜街。那個年代,國難當頭,別說老百姓民不聊生了,就連那些八旗子弟或者富家子弟,一個個的也都是惶惶不可終日。而一些在現代看起來屬於嚴重違法的事情,在那個年代是愈發的猖狂。比如說盜墓賊。

在那個年代,地安門外的煙袋斜街上,天不亮就有很多人交易古玩,因為不少寶貝都是富家子弟或者盜墓賊售出的,前者怕丟祖宗臉面,後者怕吃官司,都是摸著黑去市場出售東西,所以稱為“鬼市”。

後來,隨著社會秩序的愈發動蕩,鬼市在燕京也多了起來,不過這些鬼市大都出現在四九城外,比如之前提到過的老八大鬼市。

當然,除了鬼市之外,解放前燕京正兒八經的古玩市場也不是沒有,比如說在清初期就形成的琉璃廠,還有福隆寺、老東安市場,這些市場都算得上是正兒八經的古玩市場。

不過在解放後,古玩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被國家“禁限”,“公私合營”的行業政策讓許多私人古玩店鋪逐漸淡出了市場,散落在民間的珍品文玩均被冠以“三統一”的政策之下,即由國家統一收購、統一定價、統一銷售,形成了國有文物商店一統天下的局面。而當時燕京城算得上正規的古玩收藏品市場也僅僅是十幾家文物商店而已,比如當時的燕京文物商店,專門經營古董珍品,而華夏書店則專營古籍字畫舊書等。

毫無疑問,在國內古玩收藏品流通中,國有文物商店占據過主要溝通渠道的地位,在防止文物流失、搶救珍貴文物、獲取外匯等方面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但也不得不看到,這種特殊的“渠道”,也處於“閉門自營”的狀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裏,常常只對外賓開放,國人則不能成為買家,這極大地影響了我國文玩市場的整體健康發展。當時,國內一些激進的古玩收藏愛好者,只有甘冒“違法”之險,獨自到民間去收購。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已經消失了很久的“鬼市”,又再次出現。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那一段時間內,古玩的買與賣,處在一種非法與合法糾結不清的境況中,古玩生意大都在地下和半地下狀態中進行。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燕京龍潭公園形成規模不小的鳥市,其間除了賣鳥之外,也開始賣老鳥籠、老籠抓、老鳥杠等。最典型的能稱之為古玩的,是清代、民國的鳥食罐,其中不乏精品。據說當時一堂乾隆青花鳥食罐最多才賣五十塊!不過,也正是由於這種買賣的存在,龍潭湖鳥市曾被公安局和文物局多次查抄。

而在那個年代,還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那就是燕京周邊的農村忽然開始活躍起來。比如說在那個時代,冀省X縣等地的農民,用自行車馱上兩個大筐,裝著十裏八鄉收來的老瓷器,十輛八輛結隊,半夜出發,往地安門、虎坊橋等文物商店送貨。“車隊”來得早,這些商店還沒開門,門口已經排起長隊。在這些隊伍旁邊,經常“傍”著一群城裏人,與農民搭訕、閑聊。這都是華夏玩古玩的“先行者”。

當時文物商店收貨,出價很低,一對“三百件”瓷瓶——當時人們常常把一種撇口、溜肩、帶雙螭耳、高度大約在1.48米到1.50米左右的大瓷瓶稱為三百件大瓶,價格在幾元至十幾元不等(是不是很便宜?真的是很便宜,雖說三百件瓷瓶大都是道光以後甚至是清末民初的瓷瓶,可這麽大個兒的瓶子,一對才十來塊錢,真的是難以想象!),收購條件也十分苛刻,稍有傷殘,即被拒收。而門外那些“先行者”,則伺機過來談價,把農民賣不出去的貨截留下來。燕京最早的一批古玩商,大都記得“追大筐”時代,那應該算是燕京現代古玩市場的“史前期”。

燕京的古玩市場自來有一個傳統,就是古玩生意混雜在日用舊貨買賣之中,解放前的“鬼市”就是這種狀況。也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個舊貨市場在宣武公園北門形成,逢周四開市。因為那時燕京按區輪休,宣武區周四休息。整整一條街都是舊貨,包括自行車零件、日用雜物,古玩攤兒也混在其中。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古玩藝術品交易量大增,於是燕京出現了幾個值得注意的古玩市場。首先因管理者對宣武公園古玩市場的擠壓,迫使古玩商們向北移動,聚集到長椿街國華商場西側。這個市場最初和賣菜的雜處,後來竟擠走菜攤兒,有了相當規模。那時候那些擺攤的為防止被查抄,地上鋪一塊布,上面擺幾樣東西,一有風吹草動,把布的四角一抓,提起來就跑。

幾乎與此同時,在鼓樓也出現了古玩市場,它與賣爆肚等小吃的攤子為鄰。不久竟有了質的跨越,市場搭起專設的棚子,古玩攤兒成了古玩店。不過這個市場開了幾年,卻始終沒得到文物部門的正式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