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成化鬥彩雞缸杯(第2/3頁)

如果僅僅是這一個壓手杯,楊靖也不會覺得多麽驚喜,但如果是一套四個壓手杯呢?

沒錯,在接下來發現的瓷器中,楊靖找到了另外三個不同紋飾的壓手杯,一個是花心內書年款的永樂青花壓手杯,一個是鴛鴦臥蓮內書年款的永樂青花壓手杯,還有一個則是竹石靈芝內書年款的永樂青花壓手杯。算上第一個發現的那個雙獅繡球內書年款的永樂青花壓手杯,這就四個器型和規格一模一樣的壓手杯就構成了四杯一套。

這其中,鴛鴦臥蓮內書年款和竹石靈芝內書年款的永樂青花壓手杯,雖說在故宮博物院中也有收藏,但卻是萬歷年間仿的,尤其是那個竹石靈芝內書年款的壓手杯,即便是在故宮博物院都沒有收藏,其他地方也未曾聽聞有人收藏這種紋飾的壓手杯。

而這四個壓手杯都是正兒八經的永樂官窯瓷,其價值可就不一般了。

除了這一套壓手杯之外,楊靖還發現了從洪武到萬歷年間的一共三十多件各式各樣的官窯瓷器,從洪武青花瓷,到永宣青花瓷、永宣釉下彩、嘉萬五彩瓷,幾乎涵蓋了明朝各個時期的官窯精品。

當然,這其中最大的發現是那一套共計四個的成化鬥彩雞缸杯!

縱觀整個明朝,其瓷器的發展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層次,在明一朝,華夏的瓷器真正的實現了百花齊放的格局。

從青花瓷到釉下彩、釉上彩,再到單色釉和雜色釉,明朝的瓷器多不勝數。但縱觀整個明朝,瓷器最出名的還要數成化年間的鬥彩瓷!

成化鬥彩雞缸杯則是成化年間鬥彩瓷最為出名的瓷器。當然,這個成化鬥彩雞缸杯是由三方面構成的,成化-鬥彩-雞缸杯。

成化,指的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年號,明朝使用成化這個年號一共二十三年。

鬥彩又稱逗彩,是華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

據歷史文獻記載,鬥彩始於明宣德年間,但宣德的鬥彩瓷極為罕見,因此,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青花間裝五色”。

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三至五種,最後入彩爐低溫燒成。

成化鬥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成化鬥彩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致,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萬”字。

至於雞缸杯,則是因為這種瓷器其杯形狀如缸,主紋飾為雞石,故得名雞缸杯。而以雞石作為紋飾的,在成化鬥彩器中還有很多,如雞石紋鬥笠杯、雞石紋高足杯、雞石紋碗、雞石紋罐、雞石紋茶盤等等。

成化鬥彩雞缸杯就是把直徑約八厘米的撇口臥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細線淡描出紋飾的輪廓線後,上釉入窯經1300度左右的高溫燒成胎體,再用紅、綠、黃等色填滿預留的青花紋飾中二次入窯低溫焙燒。

外壁以牡丹湖石和蘭草湖石將畫面分成兩組,一組繪雄雞昂首傲視,一雌雞與一小雞在啄食一蜈蚣,另有兩只小雞玩逐;另一組繪一雄雞引頸啼鳴,一雌雞與三小雞啄食一蜈蚣。畫面形象生動,情趣盎然。

雞缸杯是明成化鬥彩杯之一,飲酒用具。造型為敞口,淺腹,臥足。

其實要嚴格的說起來,成化鬥彩雞缸杯這個名字比起明朝或者清朝其他瓷器那些各種高大上的名字來說,真的是有點土得掉渣,可偏偏,就是這麽一個名字土得掉渣的瓷器,其價值卻是在華夏瓷器中都是排名前列的,而且有關於這種雞缸杯的來歷,還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成化皇帝別看當了皇帝之後風光無限,貴為一代天子,可誰又知道朱見深在小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個孤苦無依的孩子。

朱見深不到兩歲的時候,他爹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土木堡之變而被瓦剌人俘虜,然後皇帝成了他的叔叔。於是這孩子在深宮之中無依無靠,危險無處不在,他的叔叔隨時會為了皇位而除掉他。從兩歲起,孤獨寂寞和恐懼就不斷得纏繞著這個孩子,對他而言,童年是灰色的。而在這灰暗的童年生活中,唯一可以給他帶來安慰的就是宮女萬氏。

當時還只是一個宮女的萬氏比朱見深整整大了十七歲,但正是這個像母親一樣的女子,一直陪伴著朱見深,安慰他,照料他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靈中,這個日夜守護在他身邊的人,才是他可以信賴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