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宣德爐(第2/3頁)

果然,當楊靖把蓋在上面的茅草全都清理出來之後,箱子下半部露出來的兩件東西再次讓楊靖的心臟一縮。

這是兩個直徑超過二十厘米的、古色古香的銅香爐!

幾乎是和剛才那件柴瓷一樣,楊靖僅僅是拿眼一看這兩個香爐,腦子裏立刻就冒出了三個字——宣德爐!

無需鑒定,無需考究,僅僅只需要一眼,楊靖幾乎就已經可以判定這兩個古色古香的香爐就是傳說中的宣德爐!

所謂的“大開門”,所謂的“一眼貨”,說的就是眼前這種寶貝。這樣的寶貝真的是無需鑒定和考究的,因為這種寶貝總能讓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不凡之處,哪怕是什麽都不懂的菜鳥,也能極為清晰的感覺到這種寶貝和其他物品的不同之處!

這就和剛才所發現的那間柴瓷一樣,是那種不分專家或者菜鳥,都能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不可多得的寶貝!

眼前這兩個銅香爐就是這樣!

“難道真是運氣爆棚?這剛得了一件柴瓷,現在又要給我兩件傳說中的宣德爐?”楊靖差點忍不住大笑起來,實在是這口大鐵箱子中的寶貝太出乎意料了。

所謂宣德爐,就是指明朝宣德皇帝,也就是永樂大帝朱棣的親孫子朱瞻基當皇帝之後鑄造的第一批銅香爐。這批銅香爐因為用料嚴格,鑄造出來的成品也極為精美,因此一直被後世的人所仿造,從明中期到明晚期再到清朝以及民國,甚至到了現代,都有無數人在仿制宣德爐。

但正如一句話所說的那樣,這宣德爐就是真正的“只有被仿造,從未被超越”的那種物品!

雖說從宣德爐問世一直到現在過了大約七百年的時間,期間也有無數的仿制品問世,但只要一提到“宣德爐”這三個字,誰都知道那指的僅僅是宣德三年鑄造的那一批銅香爐。也只有那一批銅香爐,才有資格被稱為“宣德爐”或者“宣爐”。

作為華夏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款香爐,一提宣德爐就不得不提制作下令宣德爐的宣德皇帝朱瞻基。

話說朱瞻基出生時,永樂大帝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父親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自己,還說了八個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朱棣覺得這是一個吉兆。數年後,朱棣發起了影響大明王朝進程的“靖難之役”,並成功的成為了一代天子。

或許正因為此,朱棣很疼愛朱瞻基。朱棣經常帶他離開京城去狩獵。北伐蒙古時,朱棣也有意將朱瞻基帶在身邊,在北方的風沙之中進行磨煉。

那個時候誰都知道,朱棣真正喜歡的是朱瞻基這個皇太孫,而不是長子朱高熾。

正是因為從小接受了祖父的親自教導,所以朱瞻基在登基之後成為了非常合格的一名皇帝。別的不說,朱瞻基他爹,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熾曾經打算把朝廷從燕京遷回金陵。主要是因為燕京離蒙古太近,如果元朝殘余勢力反撲,那麽燕京將首當其沖。

為此,朱高熾有條不紊地開展了一些前期工作,如設立了金陵守備,派信任的將軍和宦官去坐鎮指揮。同時指派皇太子朱瞻基到金陵去拜謁朱元璋的皇陵,並留在那裏主持工作。然而,朱高熾在實施計劃前去世,使得這一計劃暫時中斷。

朱瞻基即位後,作出了一個現在看來十分英明的決定:取消父親的遷都計劃,繼續以燕京作為帝都。

毫無疑問,朱瞻基繼承了祖父朱棣的某些優良品質。他願意將都城盡量靠近北方,身體力行地履行“天子守國門”職責。

朱瞻基有一個親二叔,名字叫做朱高煦,這家夥生的孔武有力,一身武藝非常不凡。當初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煦作為朱棣的次子,可是沒少給他親爹立功,所以朱高煦自認為功勞很大,應該接掌他爹朱棣留下的皇權。

所以,當時只有二十七歲的朱瞻基登基之後,朱高煦很不服,於是這家夥就打算學習他爹朱棣,打著“清君側”旗號,向朝廷發起進攻。然而,朱瞻基不是建文帝,朱高煦也不是朱棣。在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楊榮的建議下,朱瞻基禦駕親征,三下兩下就打敗了朱高煦,並將他生擒。並最終殺死了這個謀逆的二叔。

在打敗朱高煦後,朱瞻基立即召見趙王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朱高燧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兵權。就這樣,一直困擾大明王朝的潘王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同時在朱瞻基擔任皇帝的這十年間,他實行了與民休息的政策,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在軍事上,朱瞻基跟他爺爺朱棣一樣,多次禦駕親征,外禦蒙古、內平叛亂,保持了大明王朝的屹立不倒。在財政上,朱瞻基對長江中下遊地區減免懲罰性稅賦,發展經濟。在文化上,實施比較寬松自由的文化政策,文化事業發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