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文學的魅力

在郭大路的記憶之中,異世界的這篇《我與地壇》是作者在母親病逝後才寫出的一篇散文。

文章中既有對生命與命運的思考,也有對母親的懷念與愧疚。

而在郭大路這個世界,殘疾作家鐵生的母親卻在鐵生去世後,還好好的活著。

“好好的活著”或許描述不太對,但起碼是活的好好的。

郭大路在抄寫這篇著名散文的時候,自然不會傻到將原文整個抄襲。

在關於“母親”的語句裏,他已經做了適當的修改,通篇文章裏,不會再有“母親”已經去世的信息流露。

已經獲得了一整個世界知識的郭大路,其見識乃至於眼光,已經遠遠超過了很多人,這是一種全方位的提高,便是在文學修養上也能體現出來。

要是按照郭大路以往的文學水準,想要對《我與地壇》這樣的文章動手術,那絕對是力有未逮,難以做到。

但對於凝結了一個世界知識的郭大路來說,這已經並非是一件不能辦到的事情。

修改之後,原文的意思不變,甚至還能稍稍增色,那對於刪改者而言,便是最大的褒獎。

本來購買鐵生文集的讀者們大多數都是因為同情這位作家而掏的腰包,而並沒有對他的文章抱有多大的希望。

可是在文集到手之後,單單是郭大路所做的序言,就給了他們一個驚喜。

在購買文集的大多數消費者,其實年齡都不大,有些人之所以買書,最大的原因還是與郭大路有關。

連他們視為天才作家的郭大路都佩服萬分的作家,而郭大路又親自為他作序的文集,對於這部作品,這些郭大路的粉絲自然沒有放過的道理。

這些讀者因為年齡的原因,大多數都還很難沉下心來閱讀稍微帶點深度的文章,但郭大路所作的這篇《我與地壇》卻讓他們首次有了閱讀傳統文學的興趣。

這篇文章裏幽美的語句,深邃的情感,流暢的敘述方式,吸引的他們在閱讀之時,眼睛片刻都舍不得離開,直到將整篇散文看完之後,他們才真的松了一口氣。

通過這篇文章,他們第一次感受到傳統文學那種語句精煉,敘述流暢的美感。

有人說文無第一,因為同一篇文章,對於不同人的來說,就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即便看法再不同,對於文章本身的好壞他們還是能夠分得清的。

這篇散文,就算是十六七歲的少年少女,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強烈情感與哲學思考,連閱讀量不多的孩子,也能朦朦朧朧的感到這篇散文很好,至於好在哪裏,他們可能說不上來,只是覺得好。

就好比吃了一頓好飯,但真要描述出到底好在哪裏,一般人還真的難以描述出來。

那只是一種感覺,感覺這種東西,最難以用文字或者語言的方式來描述,那是一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獨特感受。

但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口感不會騙人。

觀看鐵生文集的讀者並不僅僅只有年齡小的人,同樣也有文學素養非常高的一些群體。

這些人通俗文學也看的,傳統文學也讀的,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裏巴人,他們都能看的下去,這群人在讀者群體裏堪稱雜食動物。

當然了還有一群人,那是只看傳統文學,對市井文化與通俗文學卻是不屑一顧。

可郭大路的這篇序文出來之後,無論是眼高於頂的傳統文學愛好者還是雜食性讀者,亦或是年輕的還不怎麽明白什麽叫做文學的讀者,在讀了之後,全都感到了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震撼。

在鐵生文集發行後的第二天,便開始有讀者在郭大路的微博下面留言。

故鄉的風:“鐵生的作品我還沒有看,但郭爺寫的序文我卻看了好幾遍,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覺得真他媽好看!我到現在還不能準確的說出郭爺這篇散文到底好在哪裏,但卻能很負責的說,無論是往前三十年,還是往後三十年,都不會再有這麽優秀的散文面世了,我覺得這應該算是一篇絕響。”

我要的是葫蘆:“同上,郭爺的這篇《我與地壇》對我來講,應該算的上是神作,我這人讀書非常雜,小說、散文、詩歌、甚至五行八卦算命看相也都讀過,但卻從未有這麽一篇文章這麽震撼我的心靈,那是一種震顫的美!”

彎弓射大雕:“我平常只喜歡看武俠小說,對於別的作品很少看,特別是對於傳統文學更是不感冒。除了在學校裏不得不學習語文課本上的文章之外,我的課外讀物,已經沒有任何傳統文學作品,但郭爺的這篇地壇,改變了我對當代傳統文學作品的看法。”

往事如風:“單單郭爺這篇散文,就值得整套書的價錢!我敢打賭,下一屆華夏文學獎評選的時候,郭爺的這篇散文一定會獲得獎項,若是連提名都沒有,作協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