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第4/6頁)

當然,顧學章不懂銀行記賬的方式,也不會幹班門弄斧的事,只要能報出來,哪怕是急中生智瞎報的,那也比林建平強。他站起來,看著眼鏡男,“你叫什麽名字?哪個科的?”

“我叫李超英,信貸管理部的。”

超英,聽名字就知道,大概是五八年生人,現在二十八九歲,不過看樣貌卻像四十出頭,跟他差不多。

或許是看出他的疑惑,李超英靦腆的笑了笑,拘束的搓了搓手,“我六歲以前只有小名兒,上一年級才取的名字。”

原來如此,三十三四的年紀,正是單位業務骨幹,信貸部能知道存款信息,也難為他了。顧學章點點頭,“那你跟我說說,你們現在到底是個什麽情況。”

李超英看了林建平一眼,見他點頭,這才啪啪啪說開。農商銀行雖然房子是蓋起來了,可上門的客戶卻不多,一是大家沒聽過這名字,有農業銀行,也有工商銀行,可這農商銀行是個什麽鬼?沒名氣,自然就拉不到存款,信用社和農業銀行的貸款名額供不應求,申請的人能把隊伍排到火車站去,可他們這兒卻門可羅雀。

明明還有五百多萬的額度,卻無人問津。

國家放這麽多款給他們,卻被他們放著發黴,顧學章恨鐵不成鋼,“貸不出去不會想辦法?”等著別人找上門,那就只能等著餓死!

李超英嘴唇蠕動,什麽也沒說。

顧學章太熟悉這樣的神情了,知道他有苦衷,他理解這種有想法又屈於人下的感覺,索性也不當著眾人的面說了,找個借口先離開,讓林建平寫個自檢自查報告來他需要看見反思。

至於整改,能者任之。第二天晚上六點半,一個名叫李超英的青年,走進了陽城市□□。所有人都不知道,在這個傍晚,屬於能人的時代就要來了。

崔綠真也不知道爸爸怎麽“爭取”到的貸款,反正當天晚上,她就接到王秘書電話,讓她準備一份貸款申請書,把貸款事由、用途、項目計劃寫得詳盡些,如果順利的話,這周內就會有消息。

綠真高興壞了,沒想到爸爸的效率這麽高!

美國那邊,田恬已經接洽好了,也簽了合同,蔡明亮和張秋萍也跟學校提出了休學申請,但學校考慮他們是出去“深造”,自然只有同意的份。不僅爽快同意,還讓他們不用休學,期末考結束後把書本帶出去自學,兩個月寒假,再新學期加一個月就夠了,不影響課程進度,明年也不用重新修讀一年。

至於許傑和張良軍,因為他們曾經的特種兵身份,怕政審不過,楊旅長幫著想了點辦法,成功的把簽證辦下來了。

過完元旦節,綠真就在翹首以盼,盼著他們寒假早點來臨,終於,1986年元月10號,她集結到的四名“工人”,雄赳赳氣昂昂上了去美國的飛機,順便,她為該回家看看了。

一年沒回來,他們家門前的馬路似乎變窄了不少,仔細一看,還真是窄了。因為馬路兩側不知何時多出來許多房子,沿著馬路直接延伸到鄉鎮府所在地,另一頭則是來到山腳的蘇家溝外溝,再過去就是楊美芝開飯店的地兒……一直到人民廣場,大河口變了大樣!

“讓你不回來,都認不出了吧?”幾個伯娘取笑她。

“這……這也……”以前的田野,現在全是房子,她都不知道,這些房子是什麽時候多出來的,裏頭住的是什麽人,以及,大河口真有這麽多人居住嗎?

要知道,大河口鄉是典型的農業鄉,在皮革廠之前,工業為零。可現在,鄉鎮周邊機器“轟隆隆”的地方,冒白煙的地方,蓋石棉瓦的地方……都是工廠!

當然,十之八九都是皮革廠,什麽向陽皮革廠,紅星皮革廠,李家皮革廠……雖然規模不如大河廠,可每一家都有訂單。

“你看,機器就沒停過。”王二妹酸溜溜的指著,一家家的,“都是咱們家培養出來的得力幹將啊……”

是啊,要不是他們家先幹起來,這裏的人誰知道人造革?要不是他們招的工人,手把手教會他們,誰知道人造革怎麽做?現在好了,技術學到手,拍拍屁股走人,自立門戶去了。

大河廠就是再大的名聲,生意也會受影響,總有不明真相的外地客商沖著“大河”的名頭過來,結果便宜了這些“大河口”們,你說她能不氣?

綠真安慰道:“伯娘犯不著生氣,只要是有利可圖,就會有人模仿,咱們專心做自己的,最終還是質量說話。”

王二妹這才展顏,“這倒是,咱們大河廠的就是能打,雖然被他們不要臉搶了生意,但訂單也沒見少。”

那是因為老百姓日子好過了,總體對皮革制品的需求量成幾何倍數增長了啊!綠真沒說出來,挽著她的手,順著馬路走了一圈,又繞回來,“就是咱們教出來的也沒啥,以後要能遇到啥困難,說不定別人還記咱們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