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遭遇全方位打擊

腦子裏這本《宇航基礎百科》,給到不同的人,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如果是現在毫無顧忌地往外輸出,也許整個基礎科學都會往上提高幾個層次。顧松雖然看不懂理論,但他知道,那些與行星際宇宙飛船有關的科技應用,水平究竟在哪個層次。新材料、下一代計算機、強人工智能,甚至聚變推進器的圖紙……

但讀档前政經哲的學歷背景和多年社會閱歷告訴顧松,不能這麽幹。

他必須要把核心的東西掌握在可控的範圍內。

現在面對郭躍,他就需要掌握這個度。

要取得郭躍的支持,甚至借用以郭躍為代表的、現在這個階段可以用得上的科研力量。

顧松開口說道:“郭教授是否認同,如果要做這件事,首先主要的因素是錢?”

“當然!”郭躍點頭,“沒有投入就不會有產出,何況是航天這個投入特別大、直接經濟收益小的領域。”

其實航天技術所積累的技術,最終都廣泛運用到了生活當中,產生的經濟效益非常恐怖。但可惜的是,航天行為本身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確實小,民間認為勞民傷財的呼聲其大無比。

可要做這件事,沒有海量資金的投入,根本推不動。

當年受對手發射第一顆衛星和實現第一個載人航天的刺激,美國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砸了相當於現在2000多億美元的資金進去。

而相比較而言,華國的載人航天項目,從立項到第一次實現航天員上天,總花費才200億人民幣左右。

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啊。

顧松說道這一點,郭躍當然是無比贊同。

他繼續說:“我現在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了燧石研究院,第一階段的使命就是,拿出在短期內能最大化創造經濟收益的技術出來。在我的判斷中,是消費類的智能硬件,與軟件生態的結合體。”

郭躍擺擺手:“商業上的事情你略講。”

這話說得顧松噎住了一下。

得,大佬不關心錢的事。顧松只能說道:“有足夠的資金支撐,我希望通過消費類的智能硬件,實現材料、精密制造、芯片、人工智能的技術積累。有了這些技術積累,我再引入航天領域的科研力量,燒錢推動航天科技。目標就是,降低火箭發射的成本、提高火箭發射的效率。”

“航天材料民用化的案例確實很多,反過來走可不是一回事。”

顧松點頭:“我知道,我只希望通過這第一個階段,建立相應的研發團隊。”

畢竟有了團隊才能輸出一些成果不是?不然無中生有怎麽應對來自全球的審視?

郭躍關心的還是軟件工程領域:“人工智能的技術積累,怎麽個積累法?”

“我說一些自己思考的結果,郭教授您別笑。”

郭躍擺了擺手,似乎是嫌他啰嗦。

顧松斟酌了一下說道:“弱人工智能正在普及,很多專業領域已經通過計算機、依靠程序實現快速運算。下一個階段的人工智能,除了更快的計算速度支撐,在邏輯上會聚焦到數據的大量采集、數據的識別處理、自動化反饋上。數據的采集,是傳感器、輸入設備和數據通信的領域;數據的識別和處理,應該涉及到認知科學、數學、計算機語言;自動化反饋,則取決於我們希望人工智能幫我們做什麽。”

“等等等等,”郭躍忙打斷他,“你說的數據識別和處理,你是指計算機自動去做嗎?”

“當然。”

郭躍沉思著,問了一句:“你研究過機器學習?”

顧松不敢搭這個話茬,搖頭道:“這個沒有,我只是認為,人工智能的根基始終是計算行為,要計算就要有數據,要智能就得按需要自動地識別和處理數據。”

“確實,編程式的人工智能雖然在有一些領域運用得很好,但如果要放到更廣泛的人工智能概念,邏輯有問題。”郭躍喃喃自語,“機器學習……SVM還是神經網絡?都有問題啊……”

顧松嘗試著說了一句:“現在的理論積累不夠?”

“要說不夠,也確實是不夠。”郭躍遲疑了一下說,“其實我對神經網絡這個方向是看好的,但去年剛剛有論文指出來,BP算法下,神經網絡的單元飽和之後系統會產生梯度擴散,adaboost模型和多決策樹倒是很有意思……”

顧松抓瞎了,弱弱地說道:“郭教授,您說這些……我也不懂啊……”

郭躍回過神來,笑了一笑說:“叫老師吧,我也是趕著你說的話想起來這些。”

顧松打蛇隨棍上:“郭老師,您要是看好這個方向,要不研究一下?”

“研究是在研究……”郭躍失笑道,“嗨,跟你說這些幹嘛。行了,你繼續說你的思路。”

顧松想了想之前說到哪裏了,繼續道:“總之如果能先在火箭有關的技術上做突破,才談得上將來。如果可以更高效地送人、送東西上天,人工智能又能有所突破,那我覺得未來的想象空間和思路就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