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空天飛機曝光了

應龍號上,趙鴻濤和趙雅還沒有從第一次到達太空的震撼中恢復過來。

這次不是模擬畫面了,這次是真實的太空。

他們還根據顧松的要求,去國際空間站下面晃了一圈。

當然,也不忘近距離去看一看燧石空間城的壯觀。

哪怕是以楊海勝的穩重,都不免驚嘆了一句:“真不敢相信,已經建到這個程度了。”

這次試飛,由楊海勝擔任指令長,由景志剛擔任駕駛員。

趙鴻濤和趙雅,則是坐於後排的輔助駕駛員。

其實也就是實習,漲漲經驗。

但這畢竟是試飛。

應該說,兩人和楊海勝、景志剛一樣,也是賭上了性命的。

現在,應龍號開始返航了。

這是最後的考驗。能飛起來,也能順利降落回去,才是一次成功的完整的試飛。

楊海勝看著真正宇航頭盔裏呈現在視野裏的增強現實信息,注意到趙鴻濤和趙雅兩人的心跳,心裏想著他們經歷的訓練畢竟還少。

於是他開口說道:“放心,現在的情況,非常良好。”

應龍號的駕駛體驗,真是讓人難以相信。

華國沒有航天飛機,楊海勝在神舟裏,狹小的空間、劇烈的抖動、高負荷的加速度……這些都經歷過。

而在應龍號裏,寬闊的駕駛艙裏是獨立的維生系統。萬一情況有變,甚至有整艙彈射、獨立推進和返航的能力。

應龍號的航電系統,充分體現了燧石科技的計算科技水平。楊海勝感覺,恐怕下一步就會是燧石航天在這些領域,向兩大航天集團輸出大量技術了。

像現在,其實留給他手動操作的空間真的不大。

應龍號上有自己專門定制的低功耗量子計算系統和傳統計算系統,對返程程序的設計、修正和優化,讓楊海勝覺得提不出更好的方案。

飛機的氣動能力、發動機能力,在模擬訓練中也已經充分有感覺了。

所以,他輕松地安慰著趙鴻濤和趙雅。

……

燧石島上,指揮大廳裏除了董和光帶領的團隊,簡玉書、範元白、熊主任、田副局長、其他航天員都在這裏。

大屏幕上,他們每個人的實時畫面都有,空天飛機各個角度的監控畫面也傳過來了。

聽到楊海勝的聲音,熊主任不免露出微笑。

王洋和劉亞平倒是非常羨慕趙雅。

田副局長也開口笑道:“剛才去國際空間站,我看把他們嚇得不輕。現在啊,只怕各方都在密切關注著應龍號的返程了。”

熊主任附和道:“不過顧總這個安排,挺帶勁的。”

簡玉書笑而不語。

本來只計劃近距離看看燧石空間城的,中途顧松打電話過來說,看NASA這兩天這麽鬧騰,讓他們冷靜冷靜。

於是看到燃料充足,楊海勝就調整軌道,去追國際空間站了。

過去的每一次航天任務,哪有這樣臨時起意的?

也就是空天飛機的靈活性,和應龍號強大的能力,讓這一幕出現了。

現在,應龍號已經再次進入了大氣層。

應龍號能自己飛起來,就說明它能比航天飛機更順利地降落。

航天飛機之所以要靠火箭發射起飛,是因為它從將近3萬公裏每小時的速度回來,在進入大氣層之後速度太快,減速時的高熱和高速,讓航天飛機結構和材料壓力很大。

所以,航天飛機的機翼只能做到那麽小,減少這方面的風險。為了便於熱防護,航天飛機的翼型才設計得那麽厚,展弦比很小。

但這種構型,升阻比就很低了,低速狀態下氣動特性差得一塌糊塗,靠自己起飛就不能夠。

而應龍號的發動機太強了。

有效載荷比能做到這麽誇張,就充分說明了它在燃料方面的寬裕。因此,返回的時候,就足以使用發動機和矢量噴口,調整速度和再入大氣層的角度,讓速度降到合適的程度。

除此之外,它的材料又豈會簡單?

顧松三番五次突出他在材料方面的重視,甚至博士論文都是材料方向的。又是高溫超導又是納米碳材料,應龍號的有這樣的結構強度和熱防護能力,實在太讓旁人好理解了。

觀測到應龍號在這個高度時的速度和軌道角度,NASA的技術人員都不約而同地彼此互望,交換自己的內心的波瀾。

進入卡門線的時候,它的速度就已經低得足夠驚人了。

在這種速度下,哪怕它的氣動構型給熱防護帶來的壓力很大,也不會有航天飛機誇張。

橢圓辦公室內,除了有限幾位科學顧問,其他人都看不懂。

大統領問道:“他們的返回數據……正常嗎?”

在最核心的這群人面前,有什麽必要撒謊?

“不是正不正常……而是……太優秀了……”

一個能研制出百噸級超重火箭的公司,又怎麽會搞不定這種數據壓力下的航天器結構強度和熱防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