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拉大旗作虎皮

林子軒接到電話,和李虹打聲招呼,前往總局開會,討論《京城人在紐約》的事情。

他以前只是寫劇本,很少參加這類會議,一般都是李虹在負責。

現在他是這部電視劇的制片人了,就要統籌方方面面的事情,大到劇本的審核和投資的到位,小到劇組裏發生的摩擦,他都要參與其中。

這是一份很鍛煉人的工作,還能夠拓展他的人脈。

尤其是像《京城人在紐約》這種上面交代下來的大制作,林子軒有機會接觸到總局的領導,電視台的負責人,投資商和演藝圈的各種人物。

這就是一整套影視圈的生態系統。

林子軒制作完這部電視劇,把各方面的關系捋順,基本上就能在這個圈子裏站穩腳跟了。

這是李虹對他的培養。

否則,在這個論資排輩的年代,不滿二十五歲的林子軒絕不可能獲得這樣的機會。

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這是社會上對年輕人的看法,在單位裏,年輕人從事的都是打雜跑腿的工作,很難被委以重任。

除了李虹的因素外,這個機會也是林子軒通過不斷的成功爭取來的。

如果他沒有能力,李虹也不會這麽做,那是揠苗助長,是對林子軒的不負責任,一旦搞砸了,後果會很嚴重。

林子軒來到總局,發現這次會議來了不少人,看起來挺隆重。

這是《京城人在紐約》的第一次討論會。

吳振輝召集了華國電視台和一些社會學者,包括對國際形勢有研究的專家與會,討論和評估這個劇本的可操作性和價值。

林子軒對這種會議已經不陌生了,習慣成自然。

他很自覺的拿出一個筆記本和鋼筆,態度端正的回答各方的問題,虛心接受各方的意見,然後把意見記錄下來回去修改劇本。

這是這個時代影視劇創作的常態,不能說你想拍什麽就拍什麽,那不現實。

即便是大導演和大腕也要遵守規矩,不過他們的自由度會相對高一些,可以適當的討價還價,上面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除非你不走體制內這條路,拍地下電影才能無所顧忌,但那條路走的非常艱難。

林子軒很清楚,那些拍地下電影的年輕人現在看似很叛逆,很有個性,但多年之後他們還是拼命的朝著主流的電影圈子裏擠。

主流圈子是大勢,非主流只會被社會邊緣化。

專家們提出了不少問題,包括劇中人物的設定和對劇情的推敲。

比如,王起明在國內是一位拉大提琴的藝術家,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到了美國卻墮落成了一身銅臭,惟利是圖的商人,這在說明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觀念對人心靈造成腐蝕的同時,是不是也說明了我國在思想教育領域的缺失呢?

把這個人物設定成華國的一名商人會不會好一點?

還有王起明和郭燕的女兒,到了美國不去學習,卻四處鬼混,這牽扯到華國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我們國家的下一代難道就是這個樣子麽?

這些問題林子軒還能夠理解,只是有些建議就讓他哭笑不得了。

比如,劇本中有段情節是說王起明在美國賺了錢,成了富豪,生活奢侈,心靈卻空虛了,於是他花錢叫了白人應招女郎,並把鈔票撒在應招女郎身上。

有專家就詢問這段劇情你準備拍攝多大的尺度,王起明和應招女郎有沒有發生關系。

他們認為這段情節會對國內觀眾造成不良的影響,容易引起模仿,不能說你有了錢就能亂搞男女關系,建議刪除。

林子軒遭受了一撥撥的問詢。

他自然也會據理力爭,拍攝在美國生活的片子就不能拿華國國內的標準來定性,否則只能拍攝出一部虛有其表的電視劇,不能真實的反映華國人在美國的生活。

這部電視劇之所以要到美國拍攝,就是要拍攝到原汁原味的美國生活。

就算達不到這個目的,也要盡可能的展現美國的日常生活,讓觀眾看了之後覺得這就是美國,這就是華國人在美國的生活。

至於王起明和應招女郎那一段,林子軒不打算刪除,最多拍攝的時候尺度小一點。

這場討論會持續了好幾個小時,林子軒中飯都是在總局吃的,下午繼續。

劇本討論結束,吳振輝說起拍攝資金的話題。

這時候專家和學者已經離開,只剩下華國電視台的代表和藝術中心的林子軒。

吳振輝先是表揚了京城電視藝術中心以往取得的成績,又說了現在電視劇創作上的問題,提出創新求變的理念,提高新時期百姓的文化生活。

“小林啊,我知道你們的難處,但是有困難不能退縮,要主動去解決困難,現在國家提倡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事情不能等著國家來解決,要敢於突破,找到新路。”吳振輝語重心長地說道,“你放心,總局會作為你們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