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藝術中心和華國電視台簽了合同之後,林子軒終於放下心來,這意味著他可以拿著這份合同出去四處籌錢了。

他跑的第一個地方是銀行,想從銀行裏貸款。

說實話,找投資商拉贊助是一個長期的活,不是說你跑過去和人家一說,人家立刻就被你提出的優厚條件所吸引,哭著求著的要投錢進來。

那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不現實。

華國電視台五分鐘的貼片廣告的確很有誘惑力,可投資商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比如這段時間企業需不需要投放廣告,你們的電視劇有沒有影響力,這個價格是不是太高了,能不能降低點。

那些企業家不是傻瓜,相反都是非常精明的人物,否則也不會領導一家企業了。

即便他們有了投資的打算,也需要進行一番調查,短期內不會給出答復,而且,還會盡可能的壓低價格。

林子軒只有五分鐘的時間,六條廣告,還想從中賺錢呢,當然不願意賤賣。

這樣一來,雙方互相討價還價就不可避免,談上一兩個月或者更長的時間都有可能。

林子軒急需啟動資金,不可能這麽白等著,要先把項目做起來,找演員建劇組,派人到美國做前期的籌備工作。

這時候,銀行是最好的選擇。

他拿著合同向銀行貸出第一筆資金,解決燃眉之急,和贊助商的談判就可以慢慢來。

在談判的過程中,往往誰的心態好,不著急,誰就能占據優勢,等到從贊助商那兒拿到資金,再來還銀行的貸款。

而且,這段時間銀行產生的利息要轉嫁到贊助商身上,這正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林子軒找的是華國銀行,提出要貸款120萬美元。

這當然是獅子大開口,留下談判的空間,其實只要有5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就能夠把項目做起來,後面可以從贊助商那裏想辦法。

這麽大額的貸款驚動了華國銀行的高層,尤其是牽涉到外匯。

這個時候華國外匯屬於管制狀態,普通人不允許到銀行兌換外匯,只有前往國外辦事的時候才能到銀行兌換小額的外匯。

因此,在京城有人就開始炒外匯,價格要比銀行兌換的高,就這樣還供不應求。

華國銀行是第一次辦理這種業務,貸款給人拍攝電視劇,他們審查了林子軒提供的材料。

包括林子軒京城電視藝術中心制片主任的工作證明,單位開具的介紹信,曾經是《渴望》等一批熱播電視劇的編劇或者制片的相關報道。

這說明林子軒不是騙子,而是真的要貸款。

還有華國廣播影視總局開出的文件,把《京城人在紐約》這部電視劇作為1992年總局重點推介的項目,華國電視台簽署的購買電視劇的合同,證明了藝術中心擁有電視台黃金档五分鐘貼片廣告的出售權。

無論是對華國的銀行業,還是華國的影視行業,這都是第一次,沒有先例可循。

如果這筆貸款能夠成功,就會為華國的影視行業開辟出一條新的融資渠道,也會為銀行找到一個新的投資點。

華國銀行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了這件事,甚至驚動了華國主管金融行業的領導。

林子軒並沒有覺得這是多大的事兒,在他那個世界,影視行業向銀行融資是很普遍的現象,沒什麽稀奇,但在這個時代,他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從他向華國銀行遞交材料,申請貸款的那一刻起,就對這兩個行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上級主管部門經過協商,認為銀行在貸款領域應該進行新的嘗試,適應社會新興行業的需求,只要能確認這筆貸款屬於合法用途,貸款人具有還款能力,就可以借貸。

華國銀行接到指示,啟動了貸款審批程序。

在確認了林子軒提供的材料真實無誤後,銀行需要對這部還沒有拍攝的電視劇,以及這五分鐘的貼片廣告進行價值評估。

通過評估來判斷要不要貸出這筆大額的貸款。

為此,銀行內部召開了會議,請評估專家們討論怎麽判斷一部還沒有拍攝出來的電視劇具有的價值,只有確定了電視劇的價值,才能評估貼片廣告的價值。

這不是一棟大樓,可以通過地價和周圍的環境來評估,這屬於無形的價值。

這是一次很有意義的討論,能夠為以後類似的評估提供參考。

京城電視藝術中心有制作電視劇的能力,林子軒曾參與制作過多部熱播的電視劇,《京城人在紐約》被廣播影視總局認定為優質的項目,還會在華國電視台播出。

這些都是能夠加分的因素。

評估專家們更為關心這部電視劇本身,沒有人知道電視劇拍攝出來會是什麽樣子,可能是一部佳作,也可能是一部爛片。

為此他們進行了調查,要詳細了解這部電視劇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