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意想不到的效果

聽到話筒裏傳來的聲音,林子軒倒沒有懷疑是有人假冒,騙子打國際長途到美國這種事不大靠譜,騙人的成本太高。

他有點奇怪張藝謀是怎麽知道這篇小說的。

《百花》雜志兩月一期,三月十日才會發行今年的第二期,這時候雜志應該還沒有上市。

而且,他剛把在紐約的電話號碼告訴李虹,張藝謀就打了過來,這效率也太高了吧。

“我就是,你找我有事兒?”林子軒詢問道。

“我想簽下你這篇小說,準備改編成電影,你覺得怎麽樣?”張藝謀開門見山的問道。

“這是好事啊,不過我在國外呢,要好幾個月才能回去。”林子軒回應道。

“這個不急,就是先和你說說,把事情定下來。”張藝謀沉穩道。

“那行,我沒問題。”林子軒答應道。

張藝謀或許不清楚林子軒是誰,林子軒卻知道張藝謀,翻開華國的電影雜志大多都能見到這位大導演的身影,在華國演藝圈就沒有不認識他的。

隨著老一輩的電影藝術家逐漸淡出,第五代導演正式崛起,張藝謀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這個年代,張藝謀到底有多火呢?

舉個例子來說,林子軒為了拍攝《京城人在紐約》費盡心思的籌集資金,又是貸款又是拉贊助,各方面談條件,累得半死。

張藝謀只要說一句,我想拍部電影,他都不用找資金,資金就會來找他。

還不僅是大陸的資金,來自香港的、日本的、歐洲的資金都會給他投資,毫不誇張的說,就憑他這句話就能拉來300萬美金的投資。

在華國國內,具有這種號召力的導演屈指可數,不會超過三個。

華國九十年代前期的電影圈,正是第五代導演施展才華的舞台。

林子軒清楚《活著》這部小說無論是在雜志上發表還是改編成電影,審查都是一道難關。

一位大導演能夠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來獲得創作上的自由,讓審查不那麽嚴苛。

如果是一位不知名的小導演想要拍攝《活著》,那就是自尋死路,上面不會直接說你這本子不行,而是會說我們還在研究。

一旦聽到“研究”這類模糊的詞語,基本上就沒有希望了,這是無限期擱置的意思。

要是上面提出了明確的修改意見,就說明還可以挽救一下。

林子軒參與過劇本的討論工作,深知其中的利害關系,說到底這就是一個妥協的過程。

張藝謀作為華國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導演,無論是在審查上,拉投資上,演員招募上都具有極大的優勢,是拍攝《活著》的絕佳人選。

如果是一位小導演來找他談這件事,林子軒會考慮《活著》會不會給導演帶來麻煩。

上一次《頑主》讓米佳山兩年不能拍電影,林子軒覺得很對不住他。

電話裏,林子軒說完,事情就算是定下來了,雖然是口頭約定,卻不存在反悔的可能,這時候大家都很講信用,否則在圈子裏名聲就壞掉了。

接下來兩人都不知道說什麽,他們以前沒見過,彼此不熟,有點冷場。

“姜文在你哪麽?我和他聊聊。”張藝謀轉移話題道。

張藝謀對姜文參演電視劇很是好奇,想打聽一下姜文是怎麽想的,也能化解尷尬。

他倒是想和林子軒討論一下《活著》這部小說的劇情,不過那不是一時半會能說完的,不適合在國際長途裏聊。

林子軒到隔壁房間把姜文叫了過來,姜文和張藝謀熱烈的聊了五六分鐘。

“快說說你寫的什麽小說,讓張導這麽追著不放,這都打電話追到紐約來了,太難得了。”放下電話,姜文好奇道。

“我沒帶稿子,短時間也說不清楚,小說應該發表在三月份的《百花》上,這時候雜志還沒上市呢,我剛才就在奇怪張導是怎麽看到的。”林子軒不解道。

“這個我倒是知道,他們那些大導每年給雜志社一兩萬塊錢,雜志社會把稿子提前給他們寄去,這樣就能早點下手。”姜文解釋道。

“電影圈這麽缺劇本麽?”林子軒詫異道。

“你說呢,八十年代大家都專心搞創作,出了不少好故事,現在大家的心思都活泛了,沒人正經的寫作了,這兩年都沒什麽好故事看了。”姜文抱怨道。

姜文的心很大,也很野,他並不想把自己局限在演員這個行當裏。

他想拍攝自己想拍的電影,拍那些有意思的故事。

這種人往積極的方面說叫做有理想,其實就是控制欲太強,他不滿足於成為導演的棋子,他要自己做導演。

所以,這兩年他有意識的尋找好故事,為轉型成為導演做準備。

然而,他想轉型,整個華國社會也在轉型,如今下海經商成為時代潮流,人心浮動,作家下海成立文化公司的大有人在,被稱為文化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