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制片人

林子軒對著法國人把《陽光燦爛的日子》一頓好誇,把這部片子說成是華國最好的藝術電影之一,來華國一趟不看看是你的損失。

這種叫賣式的推銷讓一旁的翻譯忍不住笑場。

這翻譯其實不算是翻譯,也是一位制片人,京城人,叫做王微。

王微三十多歲,容貌端莊,頗有氣質,1977年進入電影圈,當了十年的演員,沒混出太大的名堂。

八十年代後期華國興起出國潮,她到法國留學,學的是工商管理,畢業後搖身一變成為了電影的制片人和監制,在電影制作和國際融資上有著豐富的經驗。

制片人也分档次,像林子軒這種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只能在國內鬧騰。

高級的制片人能邀請大導演和大明星,推動國際資本的合作,拍完片子還能保證參加國際性的電影節,甚至能影響到電影節獎項的歸屬。

這種國際電影人和各大電影節的主席都很熟悉,了解國際影壇的動態和趨勢。

法國人讓路易和王微這次來華國,就是覺得張藝謀目前正在上升期,能拍出有藝術性和高水準的片子,這種片子在歐洲很有市場。

尤其是在歐洲的電影節上會受到歡迎,能賣出好價錢。

一位導演真正展現才華的時間也就是那麽幾年,在某段時間能拍出一系列的好片子。

這就是創作的高峰期。

當然,這不是說他以後拍不出好電影了,他也能拍出好電影,只是沒辦法超過以前了。

圈子裏有句話,一個導演一生只能拍三部電影,其余的電影都是這三部電影的重復。

事實上,很多導演一生就拍了一部電影,想要突破自己的風格實在是太困難了。

張藝謀目前正處在創作的高峰期,《活著》應該說是他最好的一部電影,這就像是拋物線,到了頂峰就會開始下降。

除非是尋求轉型,否則很難再有大的藝術突破。

王微雖說不經常在京城,卻也聽說過姜文和他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圈子裏不少人都以為這片子會爛尾,想不到都開始做後期了。

一部片子做後期說明就要能放到市場上銷售了,這時候進場很少會失手。

畢竟拍攝的素材都在哪兒擺著呢,看看就能大致判斷片子的質量,不像是在影片剛開始籌備的階段,很難判斷片子會不會成功。

看得出這個劇組很困難,不然林子軒不會用這種方式推銷電影。

作為制片人,王微想的是能不能從中獲得收益,這個只有看過電影才知道。

對她而言,勸說法國人去看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是舉手之勞,還能在林子軒這裏留下一個人情,就算暫時用不到,以後的事情誰也說不準。

這件事掌握在王微的手裏,否則任憑林子軒說的天花亂墜,王微不去翻譯,或者故意翻譯的驢唇不對馬嘴,林子軒也沒轍。

經過一番交流,法國人讓路易同意觀看《陽光燦爛的日子》。

林子軒打電話給姜文,讓他把片子拿到京城電影制片廠的放映室裏,等他們到京影廠的時候,姜文已經準備好了。

片子還沒剪輯完整,情節有點散亂,不夠緊湊,不時出現一些錯亂的鏡頭,影響觀感。

然而,正是這樣的電影讓法國人看的特有感覺,不住的稱贊。

華國第五代導演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大都是表現苦難的片子,這部《陽光燦爛的日子》表現的卻是青少年的懵懂和沖動。

這種題材很對法國人的胃口,就算沒有法文字幕,他仍然看的津津有味。

讓路易看完,給姜文寫了七張紙,提出了33條意見,並答應幫忙解決劇組面臨的困境。

林子軒看了翻譯過來的這33條意見,覺得真不愧是法國人。

讓路易對一群少年演員光著身子在浴室裏洗澡的那段情節大加贊賞,認為這表現了東方男性的健康美,並稱呼那些少年為美男子。

他還對女主角寧靜頗為欣賞,寧靜在片中的表演勾人心魄,他認為可以更大膽一些。

這就是法國人對於藝術電影的看法。

其實,看法國電影就知道,沒有裸露鏡頭的法國電影就不能算是正宗的法國電影。

讓路易帶著姜文提供的一段十幾分鐘的錄像帶回到了法國,很快聯系到了一位德國導演,這位德國導演幫助姜文找到了一家叫做柏林貝克斯伯格制片廠做後期制作。

當然,這不是免費的,而是拿《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德國放映的版權進行交換。

這時候也顧不了那麽多了,先把片子弄出來再說。

雙方簽了合約,姜文帶著片子趕往德國柏林。

六月初,林子軒在機場送走了姜文,不由得松了口氣,為了這部片子這一年多的時間把他折騰的夠嗆,現在終於要結束了。

從機場出來,他到華國電視台去接慕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