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歲歲年年人不同

春節前夕,《甲方乙方》的票房突破了1500萬,向著2000萬挺進。

到了這個時候,這部娛樂片的票房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令圈內人非常驚訝。

從剛開始覺得有點意思,到後來的火爆,再到現在票房的一路攀升,一直在打破大家的心理底線,覺得不可思議。

在華國,這幾年國內的電影市場不景氣,一部片子能有幾百萬的票房就算是成功了。

如果是張藝謀的電影,拿了幾千萬的票房,大家不會驚訝。

這是因為張藝謀和鞏俐有那麽大的票房號召力,再說了,張藝謀的電影投資高,都是上百萬美元,而《甲方乙方》的投資只有兩百多萬人民幣。

這種低成本的喜劇片是怎麽拿到這麽高票房的?

電影行業內部的人士做了不少的分析,他們發現這部電影的針對性特別強,或者說就是拍給特定的觀眾群體看的。

這從各地的票房上就能看得出來,僅京城一地的觀眾就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票房。

在京城,這部片子引發了觀影熱潮,大家平常聊天都在說著電影裏的情節。

這種原汁原味的京味電影觸動了京城人的神經,讓他們看的很舒心。

這就讓圈內人思考拍攝地域性電影的可行性,比如滬城人拍海派電影,山城人拍川味電影等等,會不會重復《甲方乙方》的成功。

其次,這部片子非常的親民,從小人物的視角講述了幾段異想天開的故事。

這和目前的主旋律電影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去說教,不去告訴觀眾應該怎麽做,只是帶給觀眾單純的快樂。

或者說這部電影的創作人員放下了架子,想方設法的迎合觀眾的喜好,設身處地的琢磨觀眾愛看什麽,是真正的為了觀眾服務。

不過,在藝術家眼裏這就是俗。

藝術家不會去考慮觀眾能不能接受,他們都是自個和自個較勁,要拍出自己的個性來。

在《甲方乙方》放映期間,就有不少人批評影片的俗氣,這些人大都是學院派出身,他們認為這是外行人的電影,不符合電影藝術。

在學院派眼裏,馮小剛就是個外行,拍出了一部俗不可耐的娛樂電影。

這種觀念在學院派裏很流行。

張藝謀對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大加贊賞,這是因為《陽光燦爛的日子》符合學院派的審美標準,有個性和激情,不隨大流。

其實,《甲方乙方》也有個性和激情,只是不太明顯。

它在語言上打破了以往國產電影的束縛,電影裏的演員們用嬉笑怒罵的方式對社會,對傳統習慣進行了一通嘲諷,不激烈卻能深入觀眾的內心。

它還采用幽默、滑稽、嬉鬧的傳統喜劇形式把百姓在現實中遇到的種種無奈、困惑、期盼和憤怒都化成了自嘲的一笑。

這正是藝術家批評馮小剛俗氣的原因。

你明明已經觸及到了社會問題,卻不去深挖問題背後深層次的東西,而是用溫和的態度,用自嘲的方式來應對,太過淺薄,沒有個性。

如果是一位藝術片導演來拍這類題材,他要麽會批判社會的不公,要麽是哀憐百姓的愚鈍和不爭氣,以此來彰顯自己不畏權貴,悲天憫人的情懷。

這就是藝術電影和娛樂電影的區別。

隨著《甲方乙方》票房的持續走高,這種爭論還將繼續下去,很可能會形成一種現象。

對於林子軒來說,爭論是好事,沒有人關注那才會糟糕。

他準備在春節前夕請《甲方乙方》的演員和劇組人員,以及電影圈內的朋友聚一聚,吃頓飯,算是慶功宴,也是祝賀好夢公司成立一周年。

大過年的,趁著電影票房大賣,大家一起熱鬧熱鬧,樂呵樂呵。

一年前,好夢公司辦了一次開業典禮,標志著一家民營影視公司正式開業了。

還是在友誼賓館,來的人卻多了不少,包括京影廠的韓三平,還有藝術中心的老同事。

《甲方乙方》劇組裏有一半都是京城電影制片廠的職工,韓三平過來很正常,這次電影票房這麽好,也堅定了他和好夢公司繼續合作的信心。

在一片喜慶的氛圍中,有個人卻不怎麽高興。

“馮哥,被罵是很正常的事兒,說明你紅了,你不紅想找人罵你都找不著,你慢慢體會成名的煩惱吧。”林子軒說笑道。

“合著別人罵我我還要笑臉相迎啊,沒這個道理。”馮小剛不滿道。

馮小剛被那句“外行人拍的電影”給刺激到了,這戳到了他的痛處,他不是科班出身,不就是外行嘛,人家沒說錯,他還不好反駁,只能在心裏憋著。

讓他覺得不公平的是葛優也不是科班出身,可針對葛優的批評就很少。

畢竟葛優拿了戛納影帝,在國際影壇上都被認可了,還怎麽批評,最多說一句,葛優在《甲方乙方》中的表演沒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