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轉型

馮小剛說的國際化並不是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接觸後才有的想法,他們以前就討論過。

他拍了兩部賀歲片,一部在京城,一部在美國,雖然拍攝地點不同,劇情也不相同,可主題基本上一致,都是京味電影,都是小人物在耍貧嘴,逗悶子。

那麽下一部呢?

他們已經有了拍賀歲片的成功經驗,要是就這麽放棄非常可惜,可如果一直拍這種片子也不現實,觀眾總會有厭煩的一天。

該怎麽創新,讓觀眾不至於厭倦,這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是改變創作思路,另起爐灶,拍一個不同的題材,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縫縫補補。

好夢公司裏,大家集思廣益,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思路。

有人提出明年香港回歸,要不要拍一部京城人在香港的故事。

有人說現在電視上戲說歷史劇挺火的,要不咱們拍一部電影版的歷史喜劇。

還有人覺得應該和港台的明星合作,這樣能擴大電影的影響力和觀眾基本,要是請了劉德樺出演,那劉德樺的歌迷和影迷肯定會看電影,這就是明星效應。

大家從影片的選材到邀請的明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有一點可以確定,馮小剛和葛優搭档,肯定要拍喜劇片,這有票房保障,很難想象他們拍其他類型電影的結果。

葛優覺得倒不一定非要兩人搭档,也可以換其他男演員來演,興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他現在有點重復自己的感覺,拍了兩部賀歲片差不多了,再拍就沒激情了,都是套路,少了真誠,觀眾或許還會買賬,進影院看電影,那恐怕更多的是一種習慣。

葛優想找個不一樣的角色,能突破一下,就算是反派也無所謂。

林子軒明白葛優的心態,一個演員,尤其是優秀的演員,都不願意重復自己。

像張國立就是這樣,他演皇帝演夠了,在《臥虎藏龍》裏演一個混混挺開心,演的很到位和傳神,他覺得演皇帝很累,演混混反而很輕松。

然而,在這個圈子裏討生活很多時候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有時候為了生計,有時候為了交情,有時候為了能保持自身的知名度,所以,張國立還會繼續演皇帝,直到找到下一個能被觀眾接受和認可的角色。

這就是演員的不得已。

葛優在京城電影制片廠長大,從小接觸的就是電影廠裏的那些前輩,他學會了前輩們做人的態度,謙虛低調,也學到了前輩們對於藝術的追求。

他想演一些不一樣的角色,嘗試不同的戲路。

這個和國內的演藝行業有關,一般來說,在國內只有演悲劇和正劇的演員才會被稱為藝術家,才被認為有深厚的表演功底。

喜劇演員往往會被看輕。

大家普遍認為喜劇演員就是逗樂,不需要怎麽表演,葛優往哪兒一站,不用說話,觀眾就樂了,這看不出什麽表演功底。

其實,想把人逗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媒體記者跟著湊熱鬧,每次碰到葛優,都會問這次的角色有沒有突破?還演喜劇麽?

專家和影評人一致認為葛優演喜劇是浪費才華,應該演幾部像《活著》那樣深刻的片子。

就連葛優家的老爺子都認為葛優在重復自己,提醒他要多接一些有藝術性的戲。

各種因素加在一起,讓葛優猶豫起來。

是繼續拍觀眾喜聞樂見的賀歲片,還是拍有深度的影片,這是他要考慮的問題。

以他現在的知名度,手裏不缺少好劇本,也有藝術電影,至於片酬倒是好說,真遇到合心意的本子,他願意降低片酬接戲。

不過,如果需要他繼續演賀歲片的話,他也會答應,在這方面,他不怎麽堅持。

作為電影公司的老板,林子軒當然希望葛優一直演賀歲片,這樣才能賺錢,可他和葛優之間的交情深厚,應該讓葛優嘗試不同的戲路。

“尤哥,再拍一部賀歲片,湊成三部曲,明年咱們拍不用在乎票房,自己想拍的片子,我來給你寫個本子。”林子軒承諾道。

葛優對林子軒很信任,就答應下來。

所謂事不過三,賀歲片拍多了,不僅觀眾可能不買賬,導演和演員也會有想法。

林子軒和馮小剛商量過怎麽改變,首先不能光拍京味電影,要照顧到全國觀眾,也不能光在國內爭票房,還得向著國際化發展。

要是沒有長遠的打算,那以後好夢公司的成就有限。

他們決定再拍一部賀歲片就轉型,不是說以後堅決不拍賀歲片了,而是要找到新路子。

以前拍電視劇的時候,他們也不是光拍喜劇,也拍過《京城人在紐約》這種劇集,所以,轉型並不困難,關鍵還是劇本和演員要好。

還有一點就是加強和外界的合作,不僅是京城電影制片廠,還有港台的電影公司,國外的電影公司等等,要走出去,才會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