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意境

林子軒為張國立選擇《一聲嘆息》倒不是為了圖省事,而是目前社會上就有此類現象。

婚外戀這種話題並不新鮮,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引起大眾的關注。

九十年代以前,誰要是敢第三者插足,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離婚屬於重大事件。

大家信奉的是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觀念,兩口子就算在家裏怎麽鬧矛盾,在外邊還是要裝出幸福和睦的樣子來,為了面子和孩子,湊合著過下去。

進入九十年代,這種觀念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之間的感情卻變得脆弱了,有了經濟上的獨立,接下來就是感情上的獨立,誰也不需要遷就誰了。

在1980年修訂的《婚姻法》中,離婚的理由裏增加了“感情破裂”這一條。

這極大的放寬了離婚的尺度,也成了大多數離婚者常用的借口。

感情這個東西就像是肥皂泡,極為脆弱,說破裂就破裂。

面對社會上越來越多的誘惑,考驗著每個人的道德底線,大家對於出軌有了新的看法,從強烈譴責到圍觀看熱鬧,心態上發生了變化。

當某種狀況經常出現在生活裏的時候,也就用平常心來看待了。

有種觀點甚至認為只有有本事的人才會出軌,你要是沒有錢,沒有權利,誰會看上你啊,想出軌都找不到對象。

大眾在對出軌者譴責的同時,內心裏還有著一絲羨慕。

這種對金錢和權利的崇拜同樣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在這個時代,社會在轉型,人們的觀念在改變,傳統的婚姻價值觀念受到沖擊,每個人的內心充滿著迷茫和掙紮。

《一聲嘆息》相當真實的反映了中年男人的婚姻生活,也反映了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

在藝術層面上,這部片子沒辦法和《小城之春》相比。

《小城之春》的時代背景頗為敏感,正值新舊時代交替的時刻,在講述細膩的感情糾葛之外,還有一種淡淡的家國情懷。

《一聲嘆息》偏重寫實,訴說現代人狼狽不堪的感情生活,不能說文藝,應該是無奈。

對張國立來說,這個角色具有不小的挑戰性。

他被觀眾接受的角色都是正面形象,他本人也適合出演正面角色,他那張臉就是標準的國字臉,這種外形不演正面角色太浪費了。

然而,這個出軌的中年男人絕對稱不上正面,屬於被社會譴責的對象。

他一方面想保持家庭和睦,另一方面和女助手勾勾搭搭,不想放手。

他就這麽猶猶豫豫,遮遮掩掩的生活著,既不敢離婚,也不想結束婚外情。

這正是現實中那些膽子不大,卻又想入非非的男人的真實寫照,這樣的男人可以用猥瑣來形容,和正面形象毫無關聯。

用張國立這種貌似忠厚老實的演員來演這個角色會給觀眾一種反差感。

同時,出演這個角色有很大的風險,演好了會引起觀眾的共鳴,演不好會讓觀眾討厭。

怎麽把握其中的尺度,除了要有一個好劇本外,演員的表演非常重要。

張國立要能把內心裏道德和欲望的掙紮表現出來,讓觀眾看到他的內心,而不是表面,如此才能讓觀眾接受這個角色,獲得理解和認可。

在《一聲嘆息》裏,張國立的表演決定著這部戲的成敗。

而且,這類題材不容易過審,在總局哪兒會有麻煩。

你要是想拍也行,必須要在片子裏大力的批判和鞭撻出軌者,讓觀眾看到出軌者的悲慘下場,這樣才能起到正面宣傳的作用。

你讓觀眾同情和理解出軌者,會造成負面影響,這是給出軌者狡辯。

就算最後出軌者幡然悔悟,回歸家庭,中間的過程也會誤導和引誘觀眾進行模仿和嘗試。

所以,寫這類題材一定要小心謹慎,要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出軌者,讓他在家庭和情人之間飽受折磨,疲憊不堪。

一方面要瞞著家庭,一方面要應付情人,整日活在煎熬之中。

這就是出軌的代價。

讓觀眾看完之後,覺得出軌太辛苦,不如回家安穩的過日子,這樣就能通過審查了。

相對來說,《小城之春》的背景放到幾十年前,人物之間的情感相當克制,沒有太出格的鏡頭,更容易通過審查。

不過也有個問題,那就是在抗戰結束後,全國都在歡慶勝利,重建家園,你拍一座死寂的小城和男女之間的三角關系,和整個大時代不怎麽合拍。

往淺了說,是格局太小,局限於一隅;往深了說,是基調過於悲觀,不夠光明。

這都是在審查的時候有可能出現的狀況。

在國內,拍文藝片,尤其是這種題材敏感的文藝片,在寫劇本的時候就要做好各種準備。